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郝浩宇陈旭泽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钟振彬林清石柳诚
十五运会开幕进入倒计时200天,作为此次盛会的核心场馆之一,广州天河体育中心改造提升工程已于近期提前完成重要节点目标。4月25日,羊城晚报记者探访改建后的天体,发现场地设施已焕然一新。广州飞碟训练中心和广州市残疾人体育运动中心等十五运会赛事场馆也已分别完成升级改造,这些升级后的场馆融合多元功能,亮点多多,充分诠释了“赛时为赛事,赛后为城市”。
广州天河体育中心:打造体育新地标,迎湾区体育盛会
为“城市中轴线”注入岭南符号
天河体育中心(以下简称“天体”)始建于1984年,承办了六运会、九运会和亚运会等重要赛事,是广州乃至全国的重要体育符号。天体也是首个由中国人自行设计建造的综合性体育中心,开创了同时建成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三大场馆的先河。天体的此次改造由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广州市设计院集团顾问总建筑师郭明卓领衔设计。值得一提的是,1984年正是郭明卓担任天河体育中心项目的总设计师,为广州留下了这座跨时代的体育地标。此次再度执笔,郭明卓在延续历史风貌的基础上,融合时代元素与技术手段,保护、还原天河体育中心建筑风貌,为老场馆注入新的生命力,重塑城市精神标识。
南广场门楼作为体育中心南北中轴线的重要节点,项目团队通过复原设计,借助双机抬吊工艺与数字化变形监测,确保复建质量与结构安全;广场地面生态艺术拼花则以珠江和大湾区为灵感,通过深灰、中灰、浅灰三色混凝土材料巧妙呈现珠江奔流之势,并寓意粤港澳三地协同发展。南广场生态景观空间的整体改造体现了对传统文化意象的致敬,也为城市中轴线注入了鲜明的岭南符号和时代活力。
“拆围透绿”,新增多个“街角公园”
项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整体布局以“一轴、一心、双环、多联”为构架,将封闭的体育场地开放共享为通达市民生活的城市绿地,融合运动、休闲、观光多功能于一体,真正打造城市“人民体育公园”。
在场地活化方面,原本闲置的体育场二层平台和多块空置区域被改造成全天候全民健身空间;原本封闭的户外群众乒乓球场被打通并嵌入城市公共空间,场地采用新型硅PU地面,有效吸收冲击力、提升运动体验,满足不同人群和天气条件下的使用需求。
园林提升方面,天体新增多个“街角公园”,丰富绿化品种、提升景观品质,并拆除部分围栏实现“拆围透绿”。以西北侧“街角公园”为例,该区域通过拆围透绿和功能整合,转变为融合林下休憩、康体、慢跑等功能的绿色城市休息站,使原本功能单一绿地转变成全民共享的开放场所。
简约办赛仍突出人文关怀
本次改造严格按照“简约、安全、精彩”办赛要求,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坚持能用则用、能租不建,充分利用原有场地与设施设备资源,节约办赛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据改造方介绍,在此次天体改造的施工组织上,改造方对机械设备优先采取租赁制,避免不必要投入;在施工过程中,大量临时构架如蜘蛛车站位平台等均采用贝雷架与工字钢组合式设计,可拆可移可复用,体现高效、节俭、绿色的施工理念。
但节俭、绿色并不影响天体在改造过程中重视人文关怀,本次改造特别关注残特奥会使用需求,全方位开展无障碍专项设计与施工,目标通过三星级无障碍环境认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首个“零障碍”场馆。场馆增设了无障碍查询屏、无障碍服务桩、触摸盲文地图、在线手语翻译服务和无线呼叫按钮等,无障碍系统贯穿室内外空间,有效串联各类通行路径与观赛节点,充分体现“人性化、系统化、智能化”的城市温度,确保赛事运动员、观众获得高质量的无障碍体验。
今年,改造提升后的天体将承担足球、排球、乒乓球、三人篮球等多项赛事任务,并作为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开幕式主场馆,以全新姿态迎接来自全国各地的运动健儿。
天河体育中心的焕新,不仅是一次城市地标的重塑,更是广州城市精神与时代脉搏的一次深度对话。面向未来,焕新后的天河体育中心将不仅是一座承载全国盛会的竞技场,更是连接市民日常生活的活力中枢、彰显广州城市品位的文化地标。
广州飞碟训练中心:设备更新,对标巴黎奥运会
为迎接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坐落于广州市增城区的广州飞碟训练中心经过8个月的维修改造,如今以全新面貌出现在公众眼前。4月25日,羊城晚报记者探访这座曾服务亚运会、素有“冠军摇篮”之称的专业场馆,一探它为迎接十五运会所发生的新变化。
据了解,改造后的广州飞碟训练中心将以智慧化、绿色化、国际化的新形象,成为十五运会飞碟射击项目的举办地,充分展现“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理念。
始建于2008年的广州飞碟训练中心曾承办多项国际赛事。经过岁月的洗礼,这座场馆出现了建筑老化、设备陈旧、场地沉降等问题。为迎接十五运会,广州飞碟训练中心接受了一系列改造。本次改造在保留原有建筑形态的基础上,对室内9656.15平方米、室外51659平方米空间进行全面升级。重点包括修复主体结构、更新赛事系统、融入智慧化与无障碍设计,全面提升赛事承载能力,为全运会及未来国际赛事提供高标准保障。
据改造方广州建筑集团四建公司项目经理蒙俊祺介绍,本次改造以“智慧建筑”为核心理念,构建覆盖赛事全周期的智能化管理系统。场馆引入AR射击互动系统,通过虚拟现实提升训练效率;配备专业声控抛靶机、自动升旗系统,全面对标国际标准。运营端集成“智慧大脑”平台,统一管理安防、设备与通行系统,AI技术实时分析人流与突发事件,响应效率提升60%。枪弹库采用RFID+二维码双重识别,实现“人、枪、弹”全流程自动化管理,确保赛事安全无误。同时,轮椅观赛区等无障碍设施全面升级,体现人文关怀。
“为了迎接十五运会,这次改造还更新了85套抛靶机。和过去的抛靶机相比,更新后的抛靶机采用全新的液压系统,在使用时更加安全。本次更新的抛靶机和2024巴黎奥运会时使用的抛靶机一样,全新的设备将为十五运会的顺利举办保驾护航。”蒙俊祺说。
广州飞碟训练中心的改造还坚持绿色低碳理念,利用原有下沉庭院与植物墙优化自然采光与通风,配合高效变频空调、智能LED照明系统,显著降低能耗。项目保留70%以上原结构构件,既节约资源,又延续历史记忆。
面对354天紧迫工期、多工种交叉施工、抛靶机海外采购周期长等挑战,场馆改造团队以“倒排工期、挂图作战”高效推进。前期克服实物与图纸不符等难题,中期统筹资金与资源高效进场,一个月内整体进度从52%跃升至83%。抛靶机安装环节,团队全程掌控排产、运输与调试进度,提前15天完成分项验收。最终,项目于2024年12月31日提前90天交付验收。
升级后的广州飞碟训练中心观众席由原120座扩容至639座,具备承接国际赛事能力。新增射击AR体验室,可以让市民零距离体验项目魅力,助力全民健身。智慧运营平台与绿色技术的结合,推动场馆从专业赛事空间向全民共享载体转型,成为岭南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地标。
广州市残疾人体育运动中心:赛时为赛事,赛后为城市
为迎接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广州市残疾人体育运动中心历经234天全面升级改造,以“环境友好的人性化体育场所”的崭新姿态亮相。4月25日,羊城晚报记者探访了改造后的广州市残疾人体育运动中心。
据了解,本次改造涵盖训练馆、综合楼、俱乐部及门卫室四栋主要建筑,总面积达26682平方米。项目内容包括外立面整修、赛事功能用房与宿舍设施翻新、电梯更换、园区消防系统升级、无障碍环境全面优化、供电增容、园林景观提升、安防监控系统完善,以及赛事扩声、照明、显示屏、自动升旗系统等专业设备配置,并同步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绿色基础设施。
作为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盲人门球与旱地冰壶项目的承办场地,改造后的广州市残疾人体育运动中心已顺利通过竣工联合验收,正式交付使用,以“赛时为赛事,赛后为城市”的理念,为大赛注入全新活力。
面对时间紧、任务重、改造特殊性强等挑战,项目团队采用“分阶段动态施工+数字孪生”模式,最高峰时动员近180名建设者,实现多工种高效协同、无缝衔接。自2024年8月6日取得施工许可证起,仅用234天便于2025年3月28日完成项目验收。
项目秉持“以人为本”理念,全面提升无障碍设施标准,充分满足不同程度身体障碍人士和老年人等群体的多样化需求。无障碍通道、观赛区、导视系统等实现系统化提升,营造安全、便捷、温暖、包容的体育空间。目前场馆正在申报全国首批既有体育场馆无障碍环境最高等级三星级认证。
广州市残疾人体育运动中心的焕新是广州建设“智慧+无障碍”城市环境的生动实践。在相关赛事结束后,这里不仅将继续作为国家、省、市级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还将承载文艺演出、康复互动、融合交流等多元功能,既服务赛事,也惠及市民,成为体现体育精神与城市温度的典范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