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培养了多支军队,为何仅袁世凯的新军做大做强,最终窃权自立 晚清时期,中国正面临着各种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和挑战。 清政府面临的外部威胁包括列强的侵略和侵犯,尤其是英国、法国等西方列强在鸦片战争之后对中国的各种掠夺和压迫。同时,内部威胁也十分严重,如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这些都对清政府的统治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为了应对这些威胁,清政府不断尝试建立和改革军队。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清政府开始向西方学习军事技术和组织管理经验。 1861年,洋务派提出了创立“混成新军”的计划,开始组建以中国人为主、洋人为辅的新式军队。 然而,由于洋务运动的失败以及种种原因,混成新军的效果并不理想,于是清政府又开始探索其他的军事改革路径。 此后,清政府陆续成立了许多军队,包括北洋水师、直隶、湖广、淮军、绥军等等。 这些军队各自有其特点和特色,例如北洋水师重视水上作战,直隶军在装备、组织等方面有着较高的水平,湖广军在作战经验方面有着不俗的表现等。 这些军队的建立和发展,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和军事状况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然而,虽然清政府培养了多支军队,但是这些军队都存在各种问题和局限,例如组织不够完善、装备和训练水平不够高等。 这些问题和局限成为了这些军队在历史上的瓶颈,也反映了当时中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困境。 袁世凯及其新军的崛起 由于中国发生的义和团运动,该运动是一场由民间组织的反西方、反基督教和反清朝政府的暴乱。 西方列强意识到必须镇压此次运动来维护在华利益,于是决定派出八国联军,这对于晚清政治,军事和社会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加剧了国家的动荡不安,同时也激发了中国人民对于国家强大的渴望。 袁世凯正是在此背景下认识到了改革军队的必要性,他借助洋务派和日本模式的经验,对新军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强化,提高了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从而使得袁世凯和他的新军得以崛起。 袁世凯认为军队的现代化是军队强大的基础。他十分重视军事训练和军队纪律,并通过改革,让新军得以快速提高战斗力。 一方面,袁世凯加强了新军的军事训练。他推行了战术和技术的现代化,从欧洲引进军事教育体系、军事理论以及现代武器。 袁世凯还重视练兵场地的选择,他在山海关和北京等地建立了现代化的训练基地,对士兵进行日常的操练、实战演练,提高了新军的战斗力。 另一方面,袁世凯注重新军的组织和管理。他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了新军的纪律性,包括加强警卫、重视人才培养、规范军纪、提高军饷等等。 袁世凯还采用了分编制制度,对军队进行了分层管理,加强了各级指挥官的作用,提高了新军的战斗力。 袁世凯之外,晚清时期还有许多其他的军阀,如张勋、冯玉祥等,但他们的军队并没有像袁世凯的新军一样强大,最终也失败被取代。 袁世凯的改革显著提高了新军的战斗力,使得新军在各地军阀中脱颖而出,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力量。这也为他后来的窃权奠定了基础。 袁世凯窃权的过程 1895年,袁世凯受派往北洋提督,并逐渐掌控了北洋军队的大部分兵源。在此基础上,他开始逐渐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力,通过提拔忠诚的军官、掌控军费和招募兵员等手段,逐渐在北洋军中建立了自己的势力。 此时,清政府内部的矛盾日益加剧,各地军阀势力抬头,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袁世凯开始寻求自己的机会,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斗争和权谋手段,不断加强自己在中央政府和各地方政府中的地位。 在此期间,袁世凯的权力不断扩大。他通过控制北洋军和军需系统,以及利用自己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影响力,逐渐掌握了朝廷的实际控制权。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政府的统治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袁世凯看到了机会,他在南方支持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同时在北方控制了军队。 在清朝政府垮台后,袁世凯成为了北洋政府的主要领袖。他成为了中华民国的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并在随后的选举中当选为正式大总统。 然而,袁世凯并不打算让权力从自己手中滑出去。他开始实施专制主义政策,逐渐削弱了议会和政党的权力,加强了自己的个人统治。1915年,他发动了反对议会的政变,宣布取消宪政,建立了专制政府。 袁世凯在位期间,采取了许多手段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如清除异己、打击反对派、提拔自己的亲信等。他还采取了一系列现代化措施,如建立大学、推动新文化运动等,以改善国家的教育和文化状况。 然而,他的专制统治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不满和反抗。1916年,袁世凯去世后,他的儿子袁克文宣布接任总统,但是由于袁世凯的个人威信和权威难以继承,政府和军队陷入混乱,国家最终分裂成了多个割据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