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记者何泠瑶祝瑶
4月24日,第九届万物生长大会发布了浙江省独角兽企业系列榜单,在这个满是高新企业、科技名企的榜单上,有一家农业企业格外显眼:认养一头牛。
这个总部在杭州的独角兽,2016年在余杭扎根后,牧场遍及全国多地,在“数字科技+农业”赛道大胆闯出了一条路。
2025年浙江独角兽企业榜单
以“养牛”门外汉的身份从零起步,死磕养牛十余年,到如今建立了10座奶牛牧场、4座肉牛牧场,养了超13万头牛。2024年,认养一头牛成母牛单产达13.81吨,排名全国第二,这体现了认养一头牛在牧业养殖领域的深厚管理积淀和技术优势。
2024年成母牛单产水平榜单
有人会问,养一头牛有什么厉害的?这也能做到独角兽?其实,这里面科技门道有很多,智慧和数字化含量超乎人们想象。
牧场里的“技术浓度”
在现代化牧场,一头牛能不能产好奶,拼的是技术“浓度”,是精细化管理,以及智慧化程度。
认养一头牛牧场
过去,奶牛育种发展缓慢。如今认养一头牛基本实现了奶牛繁殖技术的自主性,康宏牧场被农业农村部遴选为“国家奶牛核心育种场”。
一开始认养一头牛数据采集方式原始,牧场之间信息独立,数据无法共享,造成了大量重复性工作。
而现在,认养一头牛牧场里的“最强大脑”让人惊叹:一套数智化管理平台,打破数据孤岛,根据实时数据科学指导养牛。
在认养一头牛牧场,10多万头奶牛的数据在云端奔跑。“数据互联互通”已是智慧牧场的基础,管理的颗粒度细化至“每头牛、每一天”。
“今天该给几号牛做体检”“几号牛舍通风系统维护”,可视化分析平台成为决策“大脑”。平台整合产量、疾病、成本等多维度数据,生成自动化报表,在这里,单个牧场就能实现“平均1个人养50头牛”。
奶牛养得好,牛奶才会好。认养一头牛归结出“五好”奶牛的标准:出身好、吃得好、住得好、工作好、心情好。但“五好”达标的过程十分严苛,更离不开背后精密的智慧化管理。
譬如,针对“出身好”,每一头牛出生即建档,拥有唯一身份,可以追溯基因到父母辈甚至曾祖代;对于“住得好”,牧场有一套智能环境控制系统,自动温度监控,即便在三伏天和三九天,也有相应的散热和保暖措施;至于“工作好”,给牛牛听音乐和做运动,为牛牛体检,确保每一头牛及时防疫、保健。
认养一头牛犊牛岛
认养一头牛的实践,印证了一个硬道理:当奶牛戴上智能耳标、牧场装上数据大脑,连“哞哞”叫声都能转化为科技密码。
农业独角兽的硬实力
这两天,认养一头牛登上浙江独角兽企业榜单,这家诞生在杭州的品牌再度出圈。人们惊讶地发现,浙江实力的代表中,不仅有火爆全网的科技圈明星,还有这样的农业领域的独角兽。
其实,浙江独角兽还有一个很特别之处,往往立足在浙江,顺着产业链辐射到全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2014年,认养一头牛决定自建牧场,从大运河南端的杭州一路乘船北上,抵达河北故城。
“我们一直沿着运河寻找,走了大概两三个月。跨过了几个省,在天津、黄骅、沧州这一带都考察过,最终选择了河北故城。”认养一头牛相关负责人说,之所以选择在故城建万头奶牛养殖场,是看好这里干爽的气候和大量的玉米种植,要养好奶牛,一定离不开青贮玉米。
认养一头牛青贮玉米收割
万头奶牛牧场把玉米农户带上“致富路”。认养一头牛还打造了青贮数智化收贮系统,带动牧场周边农户一起增收致富,就连玉米秸秆也能卖钱,当地农民成立合作社,纷纷种起了青贮玉米。
顺着产业链上下游发展,打通产学研的链路,这个扎根浙江的地瓜,长出了更多的藤蔓。
2022年,在吉林,认养一头牛建设肉牛养殖基地,形成肉牛产业“繁育、养殖、屠宰、加工、销售”融合发展;2023年,在内蒙古乌审旗,认养一头牛与乌审旗共同建设融合产业示范园项目。近年来,乌审旗以自治区龙头企业为引领,探索“户繁企育”联农带农模式,推进高端肉牛繁育体系建设,出台牛犊补贴方案,企业负责种牛繁育和牛犊育肥,养殖户养殖基础母牛并交售牛犊。
现在,认养一头牛康宏牧场获批设立河北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共建“产学研”创新生态;东北农业大学与认养一头牛共建乳品创新中心,还依托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平台,制定国内首个公开的《A2β-酪蛋白牛奶》团体标准。
而在大本营杭州,认养一头牛也在不断攀登技术高峰,用AI大模型破解了一个个技术难关。
今年,在余杭政府牵线下,认养一头牛借助全国首个科技成果转化AI大模型“智者”,5秒精准匹配到浙江省唯一一家农业领域的省实验室——湘湖实验室,一周就已经达成项目落地意向。
得到了浙江这片创新热土的滋养,认养一头牛也在反哺这片土壤,大举投入研发创新产品,让更多科技成果落地开花。
2025年3月,在湘湖实验室教科人一体化暨第二届科技创新合作大会上,认养一头牛与湘湖实验室成立的乳基营养与健康联合研究中心正式揭牌。研究中心将依托双方的人才、技术、平台和市场优势,开展《牛初乳免疫功能因子研究与产品创新》项目研究。
认养一头牛联合湘湖实验室成立乳基营养与健康联合研究中心
据了解,湘湖实验室是承担浙江省科学技术厅2025年度“尖兵领雁+X”科技计划项目——《活性因子挖掘与功能食品制造》的5家科研单位之一,认养一头牛作为项目成员之一,是唯一一家乳制品企业。
当科技接入“新”农业,从杭州起步的农业“种子选手”,突破技术壁垒、茁壮成长,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养牛人的进化论
好牛奶是怎么来的?养牛场里的“牛人”同样不一般。
“体高8分,胸宽8分……”在一头奶牛的全生命成长中,“认养一头牛”牧业中心的繁育经理苗绪宗要盘算很多事情,当小牛刚出生要做生长发育测定,量出生重、体高、腹围、尻宽,长到1-3个月,要鉴定体型外貌,产犊后还要采集奶样。
任何牧场奶牛繁育团队对这项工作都不会陌生。体型外貌鉴定——这还只是奶牛遗传改良的一个小细节,让奶牛产好奶、产量高。
现在认养一头牛牧场、工厂里半数以上都是90、00后年轻人。他们还在各个岗位上承担重要工作,不论管理还是技术方向,都有完整的职业发展渠道。
养牛新农人
同样在认养一头牛康宏牧场,1992年出生的李晓宁,就在家门口的牧场找到了能傍身的手艺。虽然不是兽医专业出身,但牧场有经验老道的老师傅带,他可以从学徒做起。大概用了5年左右,李晓宁早已出师,成长为兽医主管后,独立管理整个牧场的兽医工作。
不过,和传统兽医不同,除了要掌握牛的各种生理健康指标知识,在牧场,李晓宁还能接触到养牛专用的数据软件系统,学习如何科学化养牛。
他每天都要盯着一块数智化的大屏幕,查看牛群的疾病和用药情况。这是一个智慧牧场牛群管理平台,将常见疾病的处置方案数字化,严格规范用药流程,降低牛群耐药性风险。
李晓宁说,牛的每个生命周期都有精确检测,它们会汇总到大数据平台上,他可以随时查看它们的状态。什么时候驱虫、什么时候配种、什么时候产犊……每头牛的状况,他密切关注着。
做久了,李晓宁对养牛也多了几分别样的认识。以前总以为养牛很枯燥、没意思,但养好牛不容易,涉及很多专业技能和科技,能不断成长。他说,“应该年轻人多来看看,学习这些新东西”。
现在,认养一头牛康宏牧场的本地员工已达到约90%。挤奶工、驾驶员、兽医、会计、繁育等各类工种都向当地人开放,收入基本都在当地水平前列,他们不用再背井离乡就能找到不错的工作。
发展了十多年,从培育新人才到推动新科技,认养一头牛不断拓展农业的边界和想象力。田间地头外,一群“牛人”带着“养牛梦”,将一条数字化养殖的探索之路,与更大的市场连接起来。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