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其保护与利用正是文化事业创新与文化产业升级的核心资源基础。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文化遗产的传播方式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创新文化遗产的传播路径,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适时推动H5交互设计、XR技术、移动应用与社交媒体平台的融合赋能,或可为文化遗产的创新传播提供新路径。
H5交互技术:轻量化传播与用户参与赋能
H5交互技术以低门槛、跨平台与社交化特性,成为文化遗产传播的核心载体。在文化遗产传播中,H5将厚重的文化内容解构为可触达、易传播的交互单元,降低用户认知负荷并提升参与意愿。
在技术实现层面,H5可整合LBS位置服务与实时数据接口,根据用户物理位置与行为轨迹,智能推送文化内容,形成虚实融合的传播场景。例如,当用户接近文化遗产博物馆等场所时,H5页面自动推送AR导览激活入口,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传播闭环。在交互机制设计上,H5通过视差滚动、触摸响应与微交互动效构建沉浸式叙事流。页面滚动速度可关联内容呈现节奏,例如缓慢滑动触发历史时间轴的渐进展开,快速滑动则模拟时空跨越的视觉冲击;点击、长按等手势操作可激活文物细节放大、工艺步骤分解等隐藏内容层。此类设计将单向信息传递转化为探索式学习过程,用户通过身体动作与界面元素的持续互动,形成深度参与的知识内化路径。同时,社交化传播已成为H5交互技术的重要突破方向。依托社交平台的开放接口与算法工具,H5可实现用户参与的裂变式扩散。个性化内容生成机制将用户身份特征与文化符号深度融合,通过社交关系链的指数级传播,使文化遗产传播突破传统边界,渗透至日常社交场景。这种模式既保留文化叙事的权威性,又赋予用户创造性表达空间,形成文化价值传递与个体身份建构的双向赋能机制。
XR技术:沉浸式重构文化遗产的时空维度
XR技术是扩展现实技术的另一种表达互动方式,通过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与MR(混合现实)的融合,为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叙事与交互体验提供了多维度解决方案。文化遗产传播的核心价值在于消解了物理限制与时间壁垒,构建沉浸式文化认知场景。
在技术实现层面,XR依托三维建模、空间计算与实时渲染技术,将文化遗产的静态实体转化为可交互的数字孪生体。高精度数字化技术完整保留文化本体的物质特征与非物质内涵,用户通过自然交互指令触发多模态信息呈现,在虚实融合场景中建立深度认知连接。在叙事逻辑上,XR技术通过场景化脚本设计赋予文化遗产动态表达。在虚拟空间中,用户的行为路径可触发历史事件的时空再现。例如,行走于数字重建的古城街道时,建筑群随视角移动动态加载历史信息层。这种非线性叙事模式突破了传统线性解说框架,让用户从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探索者,通过自主交互行为构建个性化认知图谱。XR技术还为文化遗产的跨学科协作提供了技术基础设施。研究数据可通过可视化界面与虚拟场景深度融合,形成“可操作的知识网络”,当用户在虚拟场景中点击特定区域时,可同步调取该区域的年代测定数据、地层分析图谱及关联文化遗产库,实现文化资源的大众化转译。此外,XR技术通过云端协作平台支持多地专家实时介入虚拟修复项目,共享操作界面并叠加注释信息,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从封闭式研究转向开放式共创。
移动应用与社交媒体平台:文化传播的生态化重构
移动应用与社交媒体平台通过终端适配性、数据驱动与社群运营,构建了文化遗产传播的生态化矩阵。移动应用将物理空间转化为承载文化叙事的智能场域,社交媒体平台则激活了文化参与的社群网络。
移动应用作为智能交互终端,深度融合定位服务、传感器数据与机器学习算法,实现场景感知与文化内容的精准匹配。定位服务与场景化推送技术的深度融合,使文化信息精准适配用户物理空间与行为状态。界面交互遵循人体工程学原理,通过多维度反馈机制维持用户与内容的持续对话,构建虚实交融的文化体验场域。社交媒体平台则通过用户生成内容的机制与算法推荐模型,激活文化遗产的社群化传播势能。短视频平台的竖屏交互逻辑与特效工具链,使文化内容适配移动端的碎片化消费习惯。例如,通过AI驱动的面部动作捕捉技术,用户可操控基于文化遗产数字化生成的虚拟角色进行表情演绎,并叠加历史背景字幕生成趣味短视频。社交媒体的话题标签系统则将分散的用户生成内容聚合为文化传播热点,形成跨地域的集体参与仪式。在数据层面,移动端与社交媒体沉淀的用户行为数据为文化遗产传播策略提供量化支撑。点击热图可揭示内容关注度分布,停留时长与分享路径分析能识别高传播效力的文化符号,而情感分析技术则可量化用户对特定文化叙事的情绪反馈,通过机器学习模型将数据转化为动态优化策略,进而自动调整内容推送频次、重构信息层级或生成个性化导览路线。此外,跨平台数据融合可构建用户文化兴趣图谱,为文化遗产IP的衍生开发提供精准决策支持,形成文化价值传播与产业价值创造的良性循环。
黄珂(作者为蚌埠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讲师;本文系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社科普及项目“H5交互设计视阈下安徽文化遗产传播路径创新研究——以花鼓灯为例”〈项目编号:2023KY013〉、安徽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重点项目“城市品牌语境下地方文化IP营造途径研究——以安徽蚌埠大禹IP为例”〈项目编号:2023AH05292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