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让他人玉碎,只为自己瓦全

严诗瑶啊 2025-03-30 14:27:12

在中国历史上,我极为敬仰的一位人物是文天祥,他长久以来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代表。我们在学生时代都接触过那句“人终难免一死,但要留下忠诚之心映照史册”。

宋朝末期,文天祥致力于抵抗元朝入侵,被捕后囚禁长达三载。

忽必烈赏识人才,始终希望文天祥能够归顺于他,因此多次派遣使者前去劝其投降,但均遭到了文天祥的坚定回绝。

最终,忽必烈应允了文天祥的请求,在乐声奏响之际,下令在柴市口处决了他。

文天祥面临牺牲之际,解开腰间的带子,轻轻放在地上,沉声道:“孔子讲求成就仁德,孟子强调坚守道义,只有尽了道义,才能达到仁的境界。我们研读圣贤的经典,究竟是为了什么?从今往后,我大概可以无愧于心了。”

元代科举及第者徐有壬所作《文天祥传序》中,称赞文天祥:“汇聚了宋朝三百年培育人才的成果。”

然而,众多历史记载中未详尽之处在于,文天祥的亲弟弟文壁选择了归顺。

公元1279年,宋朝的领土全部沦陷,末代皇帝赵昺与陆秀夫以及八百多名赵宋皇室成员一同投海自尽。

文璧当时担任惠州的地方长官,已失去效忠的主上,麾下仅余数百士兵。

元军侵袭之际,文壁为保护城中的居民和家族免遭毁灭,选择升起白旗,并打开城门投降。

随后,文壁引领全族遁入深山隐居,然而忽必烈并未应允。迫于无奈,文壁只得步入仕途,被授予嘉议大夫一职,兼任广南道宣尉使司的同知事务。

文天祥对文壁持有何种看法?

文天祥致书其侄曰《示子升》:“吾身居相位,职在保国,义之所至,必当捐躯;尔父及叔姑,当尽力求生,以续家族祭祀。忠孝之道,各从其心,各遵其行。”

文天祥认为,自己身为南宋的宰相,深受国家恩泽,因此为国捐躯是他应尽的责任。至于他的弟弟文璧,尽管同样是宋朝的官员,但他在家族中扮演着支撑者的角色,且职位与影响力相对有限。鉴于宋朝已经覆灭的现实,文璧选择保护全族人的生命安全,这可以被视为一种“尽孝”的行为,两人的选择各自独立,互不影响。

文天祥对待自己的弟弟十分大度,然而,也并非所有人都对他持正面评价。

在劝降队伍里,有一位颇具影响力的人物,他便是南宋时期知名的负面角色——留梦炎。

南宋面临存亡关头,他借故生病留在家中,拒不出面。直到太后谢道清亲自上门恳求他肩负起重任,他才同意出任左丞相一职。

元军逼近杭州时,那位宰相选择离职逃回了衢州。随后,当元军占领衢州,他以南宋前宰相的身份,带领众人向元军投降。

文天祥指责他令江浙一带的乡亲们深感羞愧。

文天祥令人钦佩之处在于他秉持的一个原则:尊重每个人的选择与志向,从不对他人施加道德上的强制。

留梦炎遭受指责的原因颇为直接,他身为朝中重臣,对国家兴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故而无法与小官和平民相提并论。

普通人在做选择时往往受限于无奈的情况,而那些领取固定薪水的人则不同,他们需要遵循更高层次的要求。

然而,正如我在文章开头所提及,后世对于文天祥崇高品德的理解显得颇为片面,不少人更在其中掺杂个人观点,往往要求他人做到,自己却未能以身作则。

例如,某电视台的记者张薇,在线上与美国同行就中美关系进行了讨论,此举颇为积极。双方分别阐述了自己的立场和见解,这对增进彼此的理解与交流大有裨益。

随后,刘欣表态道:“我宁做破碎的玉,也不愿成为完整的瓦。”这番话听起来慷慨激昂,但她实际行动上并未将丈夫和孩子从海外召回,一同面对国家的挑战。

这种情况能够理解,毕竟她已与外籍人士结婚,孩子也因此拥有了外国国籍。然而,对于这样一位在国外定居的人来说,她究竟希望谁作出牺牲,又期望谁得以保全呢?

刘欣的情况并非孤例,有许多人同样表达过对生于华夏的无悔之情,尽管他们的家安在了加利福尼亚。如今,这类人的数量已经相当可观,可以用车载斗量来形容。

倘若此类言论尚能勉强接受,毕竟言辞尚未过分极端,然而,有人竟宣称愿意牺牲数亿人与美国进行核战争,这难道不显得荒谬至极吗?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