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刘斐、杨晓静
台北闹市中,隐着一间“洪庐艺术小筑”,是台湾书法家洪启义的工作室。被两岸书法界誉为“当代篆隶能手”的洪启义,虽已年至耄耋,仍时常“钻”进这方不大的天地,静心挥墨创作。
“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必须要保护好、传承好。”洪启义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沉浸书艺四十余载,他于篆隶草行楷都有研习,但仍最钟情早期书体——篆书与隶书,“老祖宗传下来的最有旨趣”。
追求神采,抒写性灵
博古架里紫砂壶林林总总,长板桌上笔墨纸砚印俱全,洪启义的工作室古意盎然。年逾不惑才从家乡金门来台北,并正式拜师学习书法,他说自己从小就对书法有兴趣,但只临习过楷书。直到师从以自创“汉魏合体书”著称的谢宗安,洪启义才发现隶书之美,“蚕头燕尾,字像活的一样,一下子就迷住了”。
回忆学书之路,洪启义说,那时一周一次课,每次学七个字,写纯熟了再学新的。“因为还要工作,平时每天写两小时,周末写足八小时。”就这样,洪启义学了三年篆书、三年隶书、三年魏碑,前后共跟老师学书法十年有余。
洪启义自认“实务派”,强调学书法一定要有好老师领进门,在好的领悟力基础上,勤学苦练、多写多想,“临摹熟练后,就可以在神韵上用功了”。
“追求神采,抒写性灵”是洪启义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他说,书法神采的获得,依赖创作技巧的精熟,只有创作心态恬淡自如、物我两忘,才能写出真情至性,融进自己的知识修养和审美趣味。
近年来,洪启义因缘际会转进竹笔书法领域,一发而不可收。洪启义说,竹笔书法给人“万马奔腾之势”“笔力万钧之重”“逸湍飞白之妙”“浑融朴拙之趣”“掷地铿锵有声”的万般意味。
拿起竹笔,但觉极轻,又因是竹杆一体成型制成,竹节多有微弯,颇得几分天然趣味。与平常毛笔最不同之处是笔头,不用动物毛,而是将竹杆剖细分丝,以毫毛般的纤维蘸墨书写。“竹笔弹性好、强度大,写出来的线条瘦劲有力,有杜甫说的‘书贵瘦硬方通神’之旨趣。”洪启义说。
六书铸魂,文脉传承
中国书法于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洪启义看来,中国书法伴随汉字的产生与演变而发展,历经三千多年已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并表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人格精神与性情志趣。
“汉字书写出于实用性,但在实践中,需要写得快,就渐渐与规规矩矩的书写不同了。”洪启义说,从如何写得又快又美,到如何体现书写者的灵魂与精神,书写就升华为艺术了。
在中国历史上,书法名家灿如星河,传世名作瀚若烟海,发展出了多姿多彩的书体,包括婉转圆通的篆书、一波三折的隶书、工整严谨的楷书、牵丝连带的行书、奔放写意的草书等。
洪启义说,汉字之优美,有“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种构字来源,被称为“六书”,其义理深邃,世界上绝无仅有,是中华先民的智慧结晶,“实在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中华文化的精髓,我们中华儿女应该珍惜保存,发扬光大”。
洪启义认为,汉字书写不仅完成了信息交流的实用功能,更以特有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融入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社会、生命等的思考。“如果,中华儿女不能体认先民造字的荣光,自我放弃数千年历久弥新的傲视创举,那么不仅书法艺术将陷入断层危机,中华文化也会遭遇传承危机”。
洪启义建议,学书法不是只学如何书写,而是要大量阅读中华历史文化相关书籍,了解字的演化,提升精神境界,才能为书写注入灵性。
两岸同文,笔墨连心
洪启义过去多次赴大陆交流,并参加多项大陆举办的书画展,而依据其书法作品刻成的石碑也多被山东、河南、天津、陕西等地收藏。如今年事已高的洪启义依然期待能有机会,再去看看传统文化在大陆的复兴。
“大陆对书法艺术的传承十分重视,有很多年轻人和小朋友在学习书法,令人欣慰。”洪启义对大陆各级政府举办规模大、奖项重的书法比赛很是赞赏,“书法艺术的推广,仅靠民间力量不够,还需要官方扶持。”
洪启义说,台湾曾经从小学到高中都有书法课,如今已消失不见。由于长期的“去中国化”操弄,书法传承在台湾只能依靠民间力量,正日渐式微,“这是非常严重和糟糕的事情”。
洪启义打算写一幅以“唤醒国魂”为主题的作品,“两岸中国人血源相同、文化相通,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两岸都以中华文化为连系,是不可能割断的”。
“高粱酿美酒,弹炮铸钢刀、贡糖御肴,两岸和平‘三通’,要冲桥头堡。”厦门文化人张再勇所作《金门颂》,由洪启义以篆书写就。作为金门炮战的亲历者,洪启义呼吁,珍惜得来不易的和平,“两岸交流的大门不能关,特别是对台湾的书法家或书法爱好者而言,需要有大陆的平台去展示、去学习,才能有所提高”。
洪启义说:“书法是两岸交流交往的精神纽带,也是我们必须要保存的重要文化根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