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 我觉得现在一些富二代都应该学习一下这段话:“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
这句话是明清时期的河南首富康百万的家训。
康百万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家族。康家在明初的时候从大槐树移民到河南巩义,刚开始的时候穷得要死,后来在路边开了一家小饭馆逐渐起家,有余钱送孩子去读书。
到第六代康绍敬的时候,终于当了一个驿承的小官,后来又去了山东当了一个肥缺的官——山东东昌府大使,主管盐务、税务、漕运等。
从康绍敬开始,康家以漕运起家,发展起覆盖河南、陕西、山东等地的巨大业务。
明朝末年,康家收留了福王世子朱由崧的妃子李氏和女儿,朱由崧称帝(弘光皇帝)后以为妻子女儿已死,还追封李氏为皇后。
南明覆灭后,康家子迎娶朱由崧之女,家族底蕴跨越提升;
清代时,康家子弟文武双修,有从政的,有从军的,有从事教育的,家族再次发展。
甚至康家已经可以接军事后勤的官方单子,清朝在剿灭白莲教时,康家就为清军提供军事装备,负责百万量级的军服、棉被、绵甲……
时人把康家家主称为活财神,和沈万三并列。
慈禧西逃的时候,一路穷困潦倒,到河南后,当地官府都无力招待,还是康家掏钱修建行宫,又给慈禧奉上大量的白银盘缠,慈禧亲自称赞康家是康百万。
康家能绵延四百余年,几代康家家主都是中原首富,和康家家训——“留余”有分不开的关系。
留余匾也是康家的“镇族之宝”
留余匾的铭文源自《四留铭》,作者为王伯大(自号“留耕道人”),原文为:“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
这段铭文传达了康家对中庸之道的深刻理解,即做事不可做绝,要留有余地,以报答天地、朝廷、百姓和子孙。
留余匾也是康家训示家中子弟的家训匾,体现了康家“财不可露尽,势不可使尽”的处世哲学。
康氏家族所在的康百万庄园现在是河南著名的明清家族园庄园遗址,也是中国三大庄园之首,也是中国北方民居、堡垒的重要代表。
唐诗宋词里的郑州高度相约杜甫故里觅圣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