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清朝最后一位摄政王,时年55岁的载沣在天津留下标准照。他是末代皇帝溥仪的父亲,也是一位爱国之士。晚年载沣送孙女上学,老校长带着老师集体鞠躬行礼,载沣惊得连连摆手:民国不兴这套! 溥仪登基时只有3岁,说话走路都不利索的年纪,当然不可能管理政务。清朝最后几年的实际掌权人,是溥仪的父亲载沣,也就是清朝最后一位摄政王。 相比起很多守旧的遗老遗少,载沣可谓是懂得审时度势的人。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发布退位诏书,宣告清帝国的正式终结。此后,溥仪拿着民国政府给予的400万两,依旧在紫禁城中享受“皇帝”待遇,遗老遗少仍行跪拜大礼。 这些遗老遗少,很多都对清朝的灭亡耿耿于怀,甚至很不甘心企图复辟。他们坚守说旧话,守旧派,仿佛这样做时代的车轮就会停滞不前。 其中典型例子就是肃亲王善耆,他曾说:“不恢复清室,永世不进北京城”。而且说到做到,真的跑到天津租界去搞事。可恨的是,他的女儿川岛芳子还是个日本间谍。 相较之下,载沣则对清朝的结束看得很淡。他当了3年摄政王,深知大势已去,复辟不过是“胡闹”。他年纪轻轻便潇洒地退休在家,回到什刹海的摄政王府过起小日子。 有一次,孙中山特意去看望载沣,还把自己的签名照送给他。载沣受宠若惊,连忙说道:“我拥护民国,大势所趋,感谢民国政府对我们的照顾。” 载沣不仅从不参与复辟,而且很有爱国情怀。当年,溥仪想让他去满洲国做大官,被他严肃拒绝了。他说:绝不给日本人做事! 在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位叫克林德的人被杀,他是德国驻北京的公使。德国人大怒,坚持要载沣前去德国道歉。 那一年,载沣只有18岁,迫于政治压力不得不接受这个极具羞辱的任务,前往德国道歉。 可更艰难的情况发生了,德国人要求载沣向德皇行跪拜大礼。载沣坚决不肯,就这样顶着压力和生命危险,和对方僵持了20多天。最后德国让了步,载沣行鞠躬礼完事。 载沣就是这样一位有大智慧的人。在时代浪潮下,他懂得审时度势拥护民国;在复杂的局势前,他懂得明哲保身过自己的小日子;在涉及民族荣誉时,他则毫不含糊,该硬气就绝不屈辱。
1938年,清朝最后一位摄政王,时年55岁的载沣在天津留下标准照。他是末代皇帝溥
寻墨阁本人
2025-04-28 16:48:02
0
阅读: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