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的东北军最后都去了哪里? 张学良,奉系军阀张作霖的长子,1928年父亲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后,接手东北军。那时候,东北军兵强马壮,控制着东三省,是关外响当当的力量。他想通过修铁路、办工厂让东北更强,可惜好景不长。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沈阳一夜之间沦陷。张学良下令不抵抗,带着部队撤到关内,这一退,东北三省就没了。这决定让他背上骂名,也让东北军从此没了根。 撤到关内后,东北军被重新编成四个军,分别交给王以哲、万福麟、于学忠、何柱国统领。王以哲和万福麟是奉系老将,根基深;于学忠和何柱国则是新秀,有冲劲。虽然部队还在,但没了地盘,军心开始晃,实力也不比从前。这时候的东北军,像个没了窝的鸟,飞得再高也找不到家。 1936年,西安事变成了东北军命运的分水岭。张学良和杨虎城扣押蒋介石,想逼他停内战、一致抗日。事变最后和平收场,但东北军内部却炸了锅。一些少壮派军官觉得张学良妥协得太窝囊,决定干掉反对抗日的保守派。本来想刺杀于学忠,结果误杀了王以哲。这一下,东北军彻底散了架。 王以哲一死,他手下的吕正操、万毅彻底对国民党失望,带着队伍北上投奔延安,加入了共产党的抗日队伍。何柱国和刘多荃选择归顺蒋介石,他们的部队被编进国民政府军,继续听南京的指挥。而马占山,这位黑龙江硬汉,早就在抗战一线,他带着人跑到绥远,跟傅作义一起跟日军死磕。东北军从此分成几块,各走各路。 东北军的分裂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各种力量拉扯的结果。少壮派刺杀风波后失势,有些人甚至绝望投靠了日军,做了伪满洲国的走狗。这些人不多,名声也臭,很快被历史埋了。吕正操和万毅在延安站稳脚跟,先打日本鬼子,后来又参加解放战争,成了新中国开国功臣。何柱国、刘多荃跟着蒋介石,抗战时还出力,可内战输了后,随国民党去了台湾,军旅生涯也就到头了。 马占山是个硬骨头,他在绥远带着队伍跟日军拼,风雪里打出一段抗战传奇。他的部队虽然人数不多,但战斗力强,硬是让日军吃了好几次亏。东北军的这些去向,有的壮烈,有的无奈,有的让人唏嘘,但都跟那个乱世脱不开干系。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蒋介石扣押,从此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软禁。他从风光无限的少帅,变成囚笼里的困兽,直到晚年才重获自由,去了海外。东北军的解体,跟他个人的起落太像了——都是时代洪流下的牺牲品。没了张学良,这支军队也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各自飘散。 东北军为什么散了?说白了,九一八事变断了根,西安事变断了魂。没了自己的地盘,军队再强也得依附别人;内部意见不合,又被外力一推,自然就散了。那时候的中国,军阀割据、内战不断,外有日本虎视眈眈,东北军想独善其身太难。他们的去向,既是张学良选择的后果,也是那个时代逼出来的结果。 再说深点,东北军的命运其实是当时中国社会的缩影。分裂、挣扎、寻找出路,谁都想活下去,可路不好走。吕正操他们选了延安,马占山选了抗战,何柱国选了蒋介石,每条路都有血有泪,但也都有自己的道理。 东北军散了,但他们的故事没散。吕正操、万毅在解放战争里立功,马占山在抗战中扬名,这些都是东北军留下的印记。哪怕是投靠蒋介石的何柱国、刘多荃,也在抗战时出过力。至于那些投日军的,数量少,影响小,成了历史的污点。东北军不是完美的军队,张学良也不是完美的领袖,但他们在这段乱世里留下的痕迹,值得我们回头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