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享人本主义心理疗法的最新研究进展,第八届全国人本主义心理咨询与治疗大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
4月26-27日,“第八届全国人本主义心理咨询与治疗大会”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举办。会议以“人本取向多样性的发展”为主题,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350余名专家学者、高校师生、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从业者参加。
上海市心理学会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庞维国教授表示,尽管国内心理健康状况在疫情后呈现整体向好趋势,但全球变局叠加社会压力,大众心理健康问题仍不容乐观。他强调,未来需要以人本的态度关心人的心理健康,重点关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需求,并呼吁学界与从业者加大对教师群体的支持力度,“教师是教育强国的核心力量,促进其心理健康不仅是行业责任,更是国家战略的重要支撑”。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院长周晓林教授则认为,在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心理学需秉持“平衡智慧”,既拥抱技术创新,更要守护人的主体性,“科技应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而非消解个体的独特性”。
在大会主旨报告环节,四位人本取向领域的专家发表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主题报告。
“共情”是个热词,那是不是经历过了才能更理解?对此,华中师范大学朱旭副教授的报告,通过实证研究颠覆公众“经历相似者更易共情”的普遍信念。研究发现,当个体面对高度相似经历者时,易受投射思维与刻板印象干扰;而经历结果差异显著影响共情准确性,未完成相似经历者反而展现出更强的共情能力。
中国EFT国际认证机构负责人陈玉英作题为“情绪聚焦疗法——跨诊断的整合疗法”的报告。她指出,心理问题表面形态各异,而无法处理情绪似乎是这些议题的核心。无论何种情感障碍,治疗过程必须接纳情绪和改变情绪,心理不适常有情绪因素,想获得持续的改变,需实现深层转化,因此,用适应性情绪来转化非适应性情绪是EFT的核心信念。
此外,在10个主题论坛中,专家学者们围绕以聚焦-体验取向疗法、情绪聚焦疗法(EFT)、存在主义疗法、积极心理学、人际沟通分析(TA)、人本取向与文化、人工智能与心理咨询、临终关怀与心理辅导等主题,分享了人本主义心理疗法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与精神分析疗法、认知疗法、家庭疗法等其他疗法的对话与融合,并就人本主义在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青少年心理教育等社会应用领域的拓展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思路与方向。
头图为活动现场。校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