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将近90岁的齐白石对25岁的新凤霞心生喜欢,他一把将新凤霞拉进卧室,指着一个放满钱的立柜神秘地说:“这里面全是钱,你可以随便拿!”可没想到,新凤霞的反应让他大失所望。 齐白石坐在北京饭店的宴会厅内,拄着一根拐杖,眼神却异常敏锐。1952年的这场盛会上,一位身着素色旗袍的年轻女子吸引了他全部的注意力。那是新凤霞,当时赫赫有名的评剧演员,年仅25岁,而齐白石已近90高龄。 这惊鸿一瞥并非偶然。实际上,在齐白石漫长的一生中,除了绘画,年轻女性一直是他无法掩饰的另一大爱好。当他的目光锁定新凤霞时,那双因白内障而模糊的眼睛"突然亮得像他笔下的虾须",竟当众拽着新凤霞的衣袖不放,让在场宾客纷纷侧目。 若追溯齐白石的情感历程,这并非他第一次为年轻女子着迷。早在1948年,已年过八旬的他还欣喜地迎来了一个儿子的诞生,他给孩子取名"齐良末",寓意这是"最后一个"儿子。然而,命运弄人,不久后,他的妻子胡宝珠再次怀孕,却因年过四旬,加上孕产条件苛刻,最终导致母子俱亡。 在那之前的日子里,齐白石的情感生活同样多姿多彩。68岁那年,他的朋友王瓒绪曾提议:"你送我一幅画,我回赠你一个婢女。"于是齐白石送出了《山水十二条屏》,作为交换,王从四川带来了年轻貌美的淑华。但当时胡宝珠尚在人世,淑华只能以婢女身份生活在齐家,忍受着主妇的刁难,最终跪在齐白石面前,请求解脱。 胡宝珠难产离世后,齐白石又与北京协和医院的护士夏文珠相伴了七年。这位容貌出众、博学多才的女子深深吸引了齐白石,但命运再次捉弄这对情侣——当齐白石已迈入九旬高龄,夏文珠才五十岁,便不幸辞世。 对齐白石而言,富有活力的年轻女性似乎是他创作的最佳源泉,也是他晚年生活的慰藉。尽管年事已高,但他的心依然年轻,永不停歇地追求着美的事物。这也许解释了为何当他在北京饭店初见新凤霞时,会如此着迷——在这位风华正茂的评剧演员身上,他看到了艺术与青春的完美融合。 北京饭店,1952年的一场盛大宴会上,几乎所有目光都聚焦在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画面:一位拄着拐杖的老者紧紧抓住了一位年轻女性的衣袖,双眼迸发出异常的光彩。这位老者正是当时已近90岁的国画大师齐白石,而那位年轻女子则是当时只有25岁的评剧名角新凤霞。 在场的记者后来回忆,当时齐老的眼睛"突然亮得像他笔下的虾须",整个人的状态似乎瞬间年轻了几十岁。这个细节格外引人注目,因为众所周知,齐白石当时已患有严重的白内障,通常情况下看人需要贴近至30厘米才能看清。然而,当新凤霞俯身向他问候时,齐白石不仅能够立刻捕捉到她的存在,还能清晰地描述出她耳坠上的翡翠纹路,这种超常的观察力让在场的宾客都感到诧异。 宴会持续了半小时,而齐白石对新凤霞的专注凝视也未曾间断,引得满座宾客窃窃私语。面对这种尴尬局面,新凤霞展现出了非凡的机智与涵养。她微微一笑,从容地向众人解释道:"齐老这是在给我相面找戏妆灵感呢。"这一番话不仅巧妙地为大师挽回了颜面,更是将这段插曲升华为一段艺术传承的佳话。 那次宴会之后不久,齐白石的日记中便出现了对新凤霞的特别评价:"凤霞眼中有墨色深浅,此女可教。"这句简短却意味深长的评语,揭示了这位老艺术家对这位年轻女性的欣赏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情感层面,而是看到了她身上的艺术潜质。 随后,两人建立了一种特殊的师徒关系。按照当时的习俗,收义女需要交换生辰帖,但齐白石却破例赠予新凤霞一幅《双虾图》作为信物。这一非同寻常的举动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因为齐白石的画作早已价值连城,而这幅作品更是他的得意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