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拿什么挑战美国?中国人均收入只相当于美国的8%!”中国经济领域专家黄亚生劝告中国,别被外界“捧杀”蒙蔽双眼,得清楚咱跟美国还有不小的差距。 现在中国经济总量(GDP)已经是世界第二了,像高铁、5G、新能源这些领域,中国在全球都处于领先地位。 但要是从人均收入、科技原创能力,还有对高端产业链的把控能力来看,中国和美国比起来,还是有明显不足的。 打个比方,美国人均 GDP 超过 7 万美元,中国才大约 1.2 万美元;芯片、操作系统这些核心技术,中国还得靠西方国家;在全球顶尖学术论文发表数量和诺贝尔科学奖获奖人数方面,美国更是远远领先。 黄亚生提醒大家,这可不是在“唱衰”中国,而是反对盲目自大,这几年,有些自媒体特别喜欢大肆宣扬“中国在各方面都全面赶超美国了”,甚至把局部取得的优势吹嘘成全面胜利。 可实际上,真正的进步不是靠自己瞎吹出来的,而是得先清楚认识到差距,然后脚踏实地地去追赶。 黄亚生的观点能引起大家的共鸣,就是因为它打破了长期以来一个很流行的“信息茧房”,现在算法推荐和情绪化传播太厉害了,好多人就只看到中国发展得有多快,却忽视了客观存在的短板。 事实上,存在差距并不可怕。日本于上世纪80年代时,其GDP曾一度接近美国的70%,然而随后因泡沫经济破裂,陷入“失去的三十年”。 再看看德国,它长期稳稳地占据着欧洲老大的位置,靠的就是在高端制造业上不断深耕,对中国来说,人均收入有差距,正说明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但如果因为经济总量排在世界第二就沾沾自喜,那很可能就会走日本的老路。 真正的自信,是承认差距之后,依然能坚定地往前走,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工作、工业化发展这些方面取得的成就,大家都看在眼里。 但芯片被“卡脖子”、大学生找工作难这些问题也时刻提醒着我们,产业升级可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 咱就别整天纠结“什么时候能超过美国”了,还不如多想想怎么让更多的普通人能享受到发展带来的好处,怎么培养出下一个像华为、宁德时代这样厉害的企业。 黄亚生这盆“冷水”泼得正是时候,大国之间的竞争就像一场马拉松,不是短跑比赛,跑得快没用,跑得稳才重要,最后能笑到最后的,肯定是那些头脑清醒的人。 素材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