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黔中大地,春风里裹着泥土芬芳掠过田垄。
在安顺经开区十里荷廊的千亩荷塘上空,一架银灰色无人机正掠过波光粼粼的水面,筐中的藕种在GPS定位系统引导下,精准落入预先标记的种植点。
田埂上,种植户李秀玲直起腰,望着空中穿梭的“铁家伙”感慨:“干了半辈子农活,没想到种藕也能用上‘空中快递’。”
这幕场景,正是安顺经开区以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安顺经开区无人机播种、智能大棚、全产业链加工等创新实践次第开花,让传统农业焕发出勃勃生机。从“靠天吃饭”到“智慧种田”,从单一种植到三产融合,该区正用科技与创新,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着农业现代化的新篇章。
荷塘上空的“空中农夫”
4月22日,在安顺经开区幺铺镇十里荷廊莲藕种植区,40岁的无人机飞手王强正专注地盯着遥控器屏幕。
“注意高度,保持2米,速度控制在每秒3米。”他一边默念操作要领,一边操控着无人机沿规划好的航线飞行。随着舱门缓缓打开,一筐筐藕种均匀地落入泥层中,惊起几只白鹭掠过水面。
“过去人工搬运藕种,两人一天最多搬两亩地,现在一架无人机半天就能干完。”安顺经开区人和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车广福蹲在田边,用卷尺测量刚种下的藕种间距,“你看这行距株距,误差不超过5厘米,比人工摆得还整齐。”今年是十里荷廊第八年种植莲藕,首次引入的载重40公斤运输无人机,让种植效率提升了3倍以上。
科技带来的改变不止于效率。在藕种落入泥层的瞬间,隐藏在田垄间的土壤墒情监测仪已开始工作,实时采集土壤湿度、温度、有机质含量等数据,通过5G网络传输至智慧农业管理平台。
“系统会根据数据自动生成种植建议,比如是否需要追肥、调节水位。”车广福掏出手机,看着屏幕上跳动着实时监测数据说道:“现在种藕,靠的不是经验,是‘数据大脑’。”
大棚里的“四季如春”
距离十里荷廊莲藕种植区20公里的贵州聚福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另一番科技场景正在上演。科技,正在这里构建起一条闭环的生态农业链条。
走进编号03的恒温大棚,湿润的空气里弥漫着菌丝生长的清香,双层保温膜下,3万棒香菇菌棒整齐排列,棚顶的温湿度感应器轻轻转动,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给一旁的智控系统。
“滴——”随着一声轻响,自动喷淋系统开始工作,细密的水雾均匀洒在菌棒上。
“现在温度22℃,湿度85%,二氧化碳浓度800ppm,全部在最佳生长区间内。”贵州聚福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负责人杨松霖指着监控屏幕介绍,这套智能化设备就相当于给食用菌装了人工气候调节器,无论外界严寒酷暑,棚内始终保持最适宜的生长环境。
“以前靠天吃饭,夏天高温霉菌暴发,污染率超过5%,冬天温度低产量腰斩。现在有了恒温大棚,污染率控制在2%以内,产量整整翻了一倍。”回忆过去,杨松霖感慨万千。
数据不会说谎:自2023年10月智慧大棚投用以来,贵州聚福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香菇亩产从2000斤提升至4500斤,优质菇率从60%提高到85%。
在智能设备的加持下,食用菌种植从“看天脸色”变成了“数据说了算”。而更让杨松霖兴奋的是产业链的延伸:“我们正在研发菌棒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废菌棒加工成有机肥还田,不仅降低污染,还能节省30%的种植成本。”
石头缝里的“液体黄金”
4月23日,在安顺经开区幺铺镇的一处山丘上,48岁的种植户陈大华抚摸着一株碗口粗的金刺梨树感慨道:“三年前这里还是荒草遍野,现在每亩能收800斤刺梨。”随后,他弯腰拨开杂草,指着露出树下铺设的滴灌管道告诉笔者,自从水肥一体化系统安装好,金刺梨的产量上涨了三成以上。
这片曾经的不毛之地,现在已种下100余万株金刺梨,预计3年后进入盛果期。
“我们计划用三年时间种满1万亩,不仅要绿了荒山,还要让群众的钱包鼓起来。我们一直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农户以土地入股,不仅可以获取租金,盛果期还能参与利润分红。”贵州中农标准农业推广有限公司总经理宫圣富站在山顶,指着连绵的山坡说。
科技,是让荒山变“金山”的关键。此前,贵州省农科院的专家团队为安顺经开区带来了改良品种“贵农5号”刺梨树苗,耐旱耐贫瘠,维生素C含量比普通品种高40%,在种植过程中采取无人机飞防技术定期喷洒生物农药,病虫害防治效率提升5倍。同时,通过土壤改良剂的运用,让pH值为4.5的酸性土壤变成适宜种植的5.8。
“现在每株苗的存活率超过92%,比传统种植高20个百分点。”宫圣富翻开笔记本,上面记满了科技赋能的“成绩单”。
此时,同样位于安顺经开区的贵州得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流水线正高速运转。金黄色的刺梨原汁从储罐中涌出,经过UHT超高温灭菌、无菌冷灌装、智能检测等12道工序,变成一瓶瓶精致的刺梨柚果汁。
“这不是普通的果汁,是我们此前用18个月研发的‘科技成果’。”贵州得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文凯拿起一瓶刚下线的产品,阳光透过瓶身,瓶内尽是琥珀色。
科技驱动下,安顺经开区金刺梨产业链不断延伸,果肉做果汁,果渣做饲料,果皮提多酚,就连种子也被开发成美容精油。经过2年的努力,贵州得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已推出5大系列10余款爆品,年加工刺梨鲜果超5000吨,带动周边1000余户农户增收。
“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坚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将全区超过70%的农户都参与到农业产业链中来。”安顺经开区农林水牧局相关负责人郭高芳介绍,当前,该区正通过订单农业、托管服务、股份合作等方式,让农户不仅能获得种植收益,还能从加工、销售环节分享利润。
天空到大棚,荒山到车间,安顺经开区的农业现代化实践,是一场科技与土地的对话和传统与创新的碰撞。如今,该区正以“闯”的魄力、“创”的智慧、“实”的作风,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阔步前行,产业的脉动愈发强劲,乡村的蝶变日新月异,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时代画卷,正随着四季更迭不断舒展。(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