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胡适病逝。他曾留下遗嘱,将财产平分给2个儿子。但他不知道的是,幼子早在5年前已经自尽,年仅36岁,终生未娶。
胡适一生有2个儿子。长子胡祖望,就读西联联大和美国康奈尓大学,是中国航空公司的工程师,婚姻幸福,享年86岁。 幼子胡思杜,没拿到1张文凭,一生未婚无儿无女,36岁自.尽,被草草葬于郊外。
也难怪,比起哥哥,胡思杜得到的父爱实在少得可怜。
1921年,胡思杜出生时,恰逢胡适移情别恋,对象是他三嫂的表妹——曹诚英。 当时,胡适31岁,背着妻子江冬秀在外面跟曹诚英住在一起。 胡适本想瞒天过海,直到曹诚英怀孕了,他才不得不跟江冬秀提出离婚。 江冬秀是个火爆脾气,听到消息后,立马跑进厨房拿起菜刀,并找来两个儿子,威胁道: “你要敢离婚,我就先杀了两个儿子,然后自鲨,看你以后还有没有脸见人!” 江冬秀这么一闹,胡适吓得腿都软了,往后再不敢提离婚二字。
然而,强扭的瓜不甜。胡适心里到底不痛快,常年奔波在外,在家的时间少得可怜。
于是,胡思杜的童年时光,几乎没有父亲的陪伴,他的教育都来自母亲。
母亲江冬秀的裹小脚、没文化的旧式女人,对孩子的文化教育方面,她实在不在行。 其实,胡思杜是个天资聪慧的孩子,小时候两天可以读完《水浒》,且偏爱鲁迅的文章,立志要报效国家。
只可惜,在成长的关键期,父亲不在身边,他没能得到正确的指引和管束。渐渐只顾玩乐,荒废了学业。
胡适给长子取名“祖望”,有光宗耀祖之意。因此,胡适一门心思培养长子,为他请私塾老师,送他去苏州上学堂等。 而对于幼子胡思杜,胡适并没有过多关注。也许是觉得他还小,以后有的是时间管教。 然而,时间这东西不好把握。
很快抗战爆发,胡适动身前往美国,走的时候特意带上长子。幼子胡思杜被留在国内,跟着母亲到处流亡。
那会胡思杜正值青春期,最是叛逆的时候,他沾染了诸多恶习。
19岁那年,他差点被学校开除。胡适这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于是费尽心力接他到美国读书。 胡适本想送他到美国康奈尔大学就读,因为长子胡祖望也在那里,可以帮忙看着弟弟。
只不过,胡适当时经济并不宽裕,每年高昂的学费,他实在拿不出第二份。
无奈之下,只能送胡思杜到普通高中,学校地址还离胡适很远。 如此一来,胡思杜基本上是自由无管束的,不仅不思上进,还做了很多错事,导致被学校给开除了。 胡适又把他弄进了另一所学校,结果也无济于事,胡思杜已经野习惯了,收不住心学习。
在美国待了整整8年,胡思杜的学业没有什么长进。最后因多门成绩不及格,被驱逐回国,1张文凭也拿不到。 时任北大教授的胡适,将胡思杜送去北大图书馆当管理员,目的是为了让他多读些书。
这段时间胡思杜还算安分,没闹出什么麻烦。 可惜好景不长,内战即将结束之际,胡适一家受邀前往台湾。 结果,胡适带走了所有家人,唯独胡思杜留下了。 据说是胡思杜自己的选择,胡适也未劝阻。自此骨肉相离。
不久后,一场关于胡适的批评会议展开,身为当事人之子的胡思杜,也被卷入其中。不仅事业上受阻,婚姻也受到影响。
他每次去相亲,对方只要一得知他是胡适之子,都会敬而远之。 为此胡思杜痛下决心,发表了一篇《对我的父亲——胡适的批判》,并且宣布与胡适断绝父子关系。 胡思杜以为这样做,就能摆脱父亲的负面影响,但是这件事之后,他的处境并没有多大改变。
而胡适的处境变得尴尬,他向来爱惜自己的羽毛,如今却被自己的儿子当众批评,颜面尽失。 朋友提到这事时,胡适还自我安慰道:“吾儿乃是奉命为之。”
事实上,胡思杜当真决绝,从此以后再也没有给胡适写过一封家书。 1957年,胡思杜的生活一片狼藉,年仅36岁的他,在绝望中选择辞世,最后被草草葬于郊外。
那个年代通讯并不发达,胡适直到临终时,还不知道自己已经白发人送黑发人了。 1962年,胡适离世,走之前特意把遗产均分给2个儿子。只可惜这份爱来得太迟,胡思杜已经无法收到了。 客观上看,胡思杜的结局却如此凄惨,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但胡适作为父亲,缺席了幼子的童年,错过了教育的关键时期,显然难逃其咎。
从遗产分配来看,胡适对2个儿子都是疼爱的。只是,一碗水始终端不平。
胡适教育好了长子,却阴差阳错地,放任了幼子野蛮成长。
如果胡思杜还活着,比起那一半的财产,他会更想要父亲的关爱和陪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