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 | 营养指导 |
在家自行熬制中药是传承千年的养生智慧,但煎煮过程中的细节直接关系药效发挥与用药安全。以下为系统梳理的家庭熬中药注意事项,助您科学煎药、高效调理。
一、煎药器具选择
1. 材质要求:首选砂锅、瓦罐,此类陶器导热均匀且化学性质稳定,不会与药材发生反应;搪瓷锅次之,避免使用铁锅、铝锅等金属器皿,金属元素易与中药成分发生化学反应,降低药效甚至产生有害物质。
2. 器具规格:选择容量比药材体积大三倍左右的容器,确保药材充分浸泡与翻滚煎煮。
二、药材预处理
1. 清洗:多数药材无需水洗,避免有效成分流失;若药材表面有泥沙等杂质,可快速用冷水轻涮,立即捞出沥干。
2. 浸泡:根据药材特性调整浸泡时间,根茎类、矿石类药材需浸泡30-60分钟;花、叶类药材浸泡20-30分钟,使药材充分吸水软化,利于有效成分析出。
三、用水量控制
用水量需兼顾药材吸水性与煎煮损耗,一般按每10克药材加100-150毫升水计算。解表类药材因煎煮时间短,用水量可稍少;滋补类药材煎煮时间长,用水量应适当增加。实际操作中,加水后以超过药材2-3厘米为宜。
四、煎煮火候与时间
1. 火候把控:先以武火(大火)将药液煮沸,再转文火(小火)慢煎。解表类、芳香类药材需急煎,煮沸后文火煎煮10-15分钟;滋补类药材则需慢煎,煮沸后文火煎煮30-40分钟;普通药材文火煎煮20-25分钟。
2. 煎煮次数:一般药材煎煮2-3次,首次煎煮提取药效约50%,二次提取30%,三次提取15%。每次煎好后将药液滤出混合,确保药效均匀。
五、特殊药材处理
1. 先煎:质地坚硬的矿石、贝壳类(如石膏、牡蛎)及毒性药材(如附子)需先煎30-60分钟,降低毒性并促进有效成分溶解。
2. 后下:含挥发性成分的药材(如薄荷、砂仁)在煎煮结束前5-10分钟加入,避免药效挥发。
3. 包煎:粉末状(如蒲黄)、绒毛类(如旋覆花)或黏性强的药材需装入纱布袋中煎煮,防止药液浑浊或刺激咽喉。
4. 烊化:胶类药材(如阿胶、鹿角胶)需单独加黄酒或热水烊化,再兑入煎好的药液中。
六、药液服用与保存
1. 服用时间:一般饭前30-60分钟服用,滋补类药物空腹服用;治疗胃肠疾病的药物饭后15-30分钟服用;安神类药物睡前服用。
2. 保存方法:剩余药液密封冷藏保存,存放时间不超过48小时,服用前需隔水加热至温热,避免冷饮刺激肠胃。
科学煎煮是发挥中药疗效的关键环节,建议严格遵循医嘱与操作规范。若对药材处理、煎煮方法存在疑问,可及时咨询专业中医师,确保用药安全有效,让传统中医药更好地守护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