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员工立大功了!”江苏南京,一老人到银行执意要取107万元,谁料,却遭到员工的劝阻,原来老人的存款还有1个月就到期了,到时候就能多取十几万元的利息,但老人态度非常坚决,宁愿不要也要取钱,员工感觉不对劲,果断选择报警,网友:银行员工够仗义! (信息来源:半岛晨报 2025年4月27日) 4 月 26 日下午 3 点,南京鼓楼区某银行柜台前,72 岁的王秀英攥着存折浑身发抖。"我要取 107 万,马上就要!" 她用枯瘦的手指猛敲玻璃,浑浊的眼睛里满是恐惧。柜员小李注意到,老人账户里明明有笔 200 万的定期存款,再过 28 天就能多拿 13.6 万利息,怎么突然要提前支取? "阿姨,这笔钱是急用吗?" 小李按捺住疑惑,试探着询问。老人眼神躲闪,支支吾吾:"我... 我要给儿子交保证金。" 话音未落,口袋里的手机突然震动,屏幕上赫然显示 "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老人脸色骤变,抓起手机快步躲到角落,压低声音:"钱我已经取了,别抓我儿子!" 小李心头一惊:这分明是典型的 "冒充公检法" 诈骗套路!他立刻启动应急预案,一边通知大堂经理稳住老人,一边拨打 110。5 分钟后,民警破门而入时,老人正准备把现金装进黑色塑料袋。"你们别过来!" 她像护崽的母兽般尖叫,"他们说这是保密案件,泄露信息要坐牢的!" 戏剧性的转折在民警出示反诈中心预警记录后发生。原来,诈骗团伙通过 AI 技术合成了老人儿子的声音,伪造了 "通缉令" 和 "资产冻结令",甚至精确掌握其家庭住址和身份证号。当民警拨通老人儿子的视频电话,看到远在加拿大的儿子抱着小孙子喊 "妈" 时,老人瞬间崩溃,瘫坐在地嚎啕大哭:"我糊涂啊,差点把棺材本都搭进去!" 这场惊心动魄的反诈阻击战,暴露出老年人防骗的三大痛点:对权威的盲目信任、对科技手段的认知鸿沟、对亲情绑架的脆弱心理。更值得深思的是,骗子为何能精准获取老人的家庭信息?知情人士透露,这可能涉及黑产链条的 "数据贩卖"—— 从银行流水到社保记录,只需花 500 元就能买到完整的 "人物画像"。 这场 "107 万保卫战" 的胜利,既是银行员工的职业操守,更是全民反诈的缩影。但当我们为小李的机智点赞时,更该追问:为何骗子总能把黑手伸向最弱势的群体?是老年人太 "好骗",还是我们的反诈防线仍有漏洞? 正如网友 @正义使者的评论:"银行员工能拦一次,拦不住千万次。反诈不能靠运气,得靠全社会长点心!" 下次接到 "公检法" 电话时,请记住:真正的警察不会让你转账,真正的家人不会让你保密。毕竟,在这个骗子比亲人还 "关心" 你的时代,多留个心眼,才是对自己最大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