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留学你不知道,当年我们有多苦!
身边有个朋友开始咨询我弟弟,要把他家的娃从国际学校里转出来,进公立。他说:想了想,孩子还是别拼国际赛道了,毕竟现在她才上三年级,十年之后的情况,咱预料不到啊,哎,这一步走错了!
为啥当下许多走国际赛道的爸妈都开始积极掉头,不再热衷于弯道超车了呢?嗯,咋说呢?这事儿是一件接一件,无论是从国际的大形势,还是从两位董小姐的前后热搜大火。嗯,你懂的!
其实这个爸爸跟我弟弟一样,都是四十多岁,他们属于上一代的留学生! 弟弟当年在英国读书时,最狠的一段时间,在图书馆里一呆就呆十八九个小时,那是真玩命。这个瘦巴巴的中国大男孩不太入老白教授的眼,所以弟弟必须竭尽全力,否则论文过不了!
说起自己的留学生涯,我弟特别感慨,他说,我太幸运了。我是极少数不打工的人,其他的人比我还苦。我有一个哥们儿,40出头人就没了。唉,现在想想都是那会儿落下的。每天下课去唐人街的超市里搬货,晚上只睡四五个小时,他那心脏就是在伦敦被折腾坏的。
他们那一代留学生苦,其实比他们更早一些的留学生更苦! 上世纪八十年代,成千上万的中国知识分子走出国门向西再向西,他们要寻找强国之路,而他们的父辈呢,不也是这样吗?
我家上一辈的亲戚里,除了我母亲早早参加革命之外,我的舅舅就是三十年代末去的是美国,之所以去美国,是因为英国已经被裹挟进了欧战,再往上倒呢,我姥爷那一代人留英的多,世纪20年代,英国才是世界霸主!大量的中国留学生涌入英国,那会儿留英是最烧钱的。
有人半工半读,有的人全额学费,前者就像是老舍先生的小说。二马里描绘的那种,吃硬面包,冷牛肉,喝上碗热茶,抹抹嘴,就急急忙忙的去打工的苦学生。而后者可能就是徐志摩的挥挥手别康桥!自在又潇洒。可以去教授家一聊就是一下午。哲学呀艺术啊,富家子弟的脑海永远飘着风花雪月,他们不用担心,几十磅的生活费,一般都是找个地方包饭,房东会定时定点的给他们提供饭菜。好不好单说,但是管饱管够。
杨绛先生曾经写过她们夫妇在英国读书的旧事,最早是包伙的,但后来由于房东做的太难吃,于是杨绛开始自己洗手做羹汤。哎呀,在国内都是大少爷大小姐呀,到了那儿之后从头开始。用什么酒炖肉都不知道,拿着白兰地左思右想。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出国留学就不是个人能够琢磨的事了,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80年代初。 改开国门一打,呼噜出去了一大帮,其中包括了许多国内的精英,著名学者王小波当时都是大学教师了,但照样去了美国,去美国之后干什么呢?打工,给人家当装修工,就是抡大锤呀。他在上班的地方认识了沪东造船厂的一位高级工程师,在国内都是经常去北京开会的主,可到了那呢?八十八十的抡大锤了!
北京人在纽约这部片子的热映,说的就是许多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插洋队的事。 我认识的一个朋友,他哥把自家的房子卖了。九一年美金和人民币的黑市比值高达1比13,我给他换的,那时候我家里有一些留下来的美金,听说他好像是换了2000美金,然后踏上了波音飞机,自此几乎就等于人间消失了!
后来听他弟说,这位著名大学的教授到了美国之后,先在饭馆里刷盘子,然后''很对口''的,找到了一个园林修剪工的工作,专门给人家打理花园,两年之后语言关也过得差不多了,决定不念书了,干脆工作。给一家农机公司做推销员,经过了15年的奋斗,他终于在美国落地生根,胜利的成为了一个老农民驾驶这拖拉机,在田野间耕种!
他弟弟。前两年我还见过一回,一提起哥哥感叹一声说:哎,苦着呢,洋插队了! 不过有混的好的,有一位心外科的医生,到美国之后就挺受欢迎,因为他会做搭桥手术,美国一年的手术量搁中国这一个月他就干了,人家一瞧真有手艺,嗯,这样的人行。
但一批学文科的就惨了,到最后也就是落个中下产,回国买点什么东西都嫌贵!
前两天那个在美国当老农民的昔日大学教授,如今终于归国了,开出了长长的购物单子,其中包括电褥子。网上有230的,有350的,他左挑右挑! 他弟弟在旁边看着哥哥,觉得他很可怜,听说后来哥哥买的所有东西都由他来结账了。
对了,他弟弟在哥哥出国之后六年也赴美留学了,不过哥俩的区别,是弟弟回国了,这是个分水岭,那拨人回国的基本都成事儿了!
如今他弟弟的儿子正要去美国留学,人还没到呢,位于纽约的公寓先租下了,他老婆去打前站,说是雇了一个华人的保姆,六十多岁。仔细一聊,好家伙,曾在某国家级文化单位工作过。后来为了去美国,把这一切都扔了。就这样,在美国当了30年护士,这不又出来干保姆了?
这不新鲜,我弟弟的一个朋友在美国买了个house,帮他打理花园那个,是当年在国内的处级干部,估计就是北京人,在纽约里的那个大李的原型吧! 年纪轻轻的正处博士,为了追寻自己的美国梦,在餐馆的后厨刷碗,不知他会不会偶尔想起当初在国内的辉煌呢! 千万里我追寻着你,可是你却毫不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