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年轻人讨厌人情世故,核心是成长中被各种割裂感“扎穿”了——科技、教育、思想、现实全在“撕裂”他们,让他们看清人情世故本质是虚伪内耗,不如躲远点。 95后到05年出生的人,刚好踩中科技爆炸的缝。2000年,很多农村孩子没见过电脑,2006年县城网吧扎堆,2013年大城市扫码支付时,老家还在用“校讯通”花钱收短信作业。 等老家用上智能手机,人家早玩物联网、AI了。这种“别人坐飞机,我骑三轮车”的差距,让他们明白:靠关系不如靠科技,老一辈靠人情办的事,手机点几下就解决,何必绕弯子? 而教育里的“双面戏”最扎心。小学老师天天喊“为集体奉献”,转头就把资源堆给成绩好的学生;嘴上教“诚实善良”,教育局查补课时,却让学生撒谎“没补课”。 高考也变了:以前课本写啥考啥,后来全靠课外教辅,县城孩子发现,努力不如大城市的资源——老师私下补课挑学生、家长托关系走后门,说好的“公平”全靠人情撑着。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教育,让他们从小就觉得:人情世故就是“双标”的遮羞布。 主流思想和现实生活更是拧巴。看《感动中国》时,老师让写“报效祖国”,回家家长就说“考不上985,以后只能扫大街”;作文里写“家乡越来越好”,爸妈转头就催“考去大城市,别留老家”。 亲戚更绝:表面夸你“有出息”,背后嘀咕“读那么多书有啥用,不如我家孩子早结婚”。年轻人发现,大人嘴上喊“奉献”“热爱”,心里全是“人上人”逻辑——当工人农民被说“没出息”,当诚实善良不如“会来事”吃得开,谁还信那套虚头巴脑的人情? 再看看网上,“人均985”,可现实中,县城月入五千算高薪,县一中第一才能勉强够985的边。大学毕业发现,同学的“光鲜”全靠朋友圈装,自己投简历石沉大海,过年回家还要被亲戚“审问”:“买房了吗?工资多少?” 这些亲戚连985和二本都分不清,却靠着“打听隐私”和“背后议论”刷存在感。年轻人烦的就是这种“表面关心,实则攀比”的戏码——有这功夫,不如网上和陌生人聊两句实在。 人际关系里的“孤岛感”最致命。小时候成绩好被同学孤立,觉得“优秀=不合群”;高中发现同学都是竞争对手,“帮人讲题=培养敌人”;大学暗恋对象跟富二代走了,才懂“努力学习敌不过家境差距”。 毕业后更割裂:没考上大学的同学早结婚生子,家长催你“别挑了,差不多就行”,可你清楚,他们的“安稳”不是你想要的。亲戚聚会时,你说“想创业”,他们笑“年轻人就是飘”;你说“想考证”,他们说“不如考公务员稳定”——没人在乎你真正想啥,只在乎你活成他们眼里的“正确样子”。 这些割裂感像一把刀,把“人情世故”的面具划得稀碎:原来维持关系就是互相捧场、假装关心,背后全是攀比和算计;原来“会来事”就是放弃真实想法,跟着别人的规则跳舞。 年轻人从小经历科技快进、教育双标、思想拧巴、现实吊打,早看透了:与其在人情堆里演话剧,不如自己活得简单点。哪怕孤独,也比心累强。这不是冷漠,是被现实“教育”后的清醒:当一切都在割裂,唯有守住自己的真实,才不被虚伪的人情拖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