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董存瑞19岁牺牲后,妻子守丧三年后改嫁,家人得到开国中将的照顾。 在20世纪5

董存瑞19岁牺牲后,妻子守丧三年后改嫁,家人得到开国中将的照顾。

在20世纪50年代,一部描述战斗英雄董存瑞的电影《董存瑞》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完成,迅速红遍了中国大江南北。

影片的高潮部分,展现了董存瑞年幼的身躯在炸毁敌军碉堡时壮烈牺牲的一幕。他的最后一声呼喊:“为了新中国前进”成为了时代的强音,深深地印在了观众心中,使得董存瑞的名字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英雄符号。

这部电影虽有艺术加工,但董存瑞的英雄事迹是基于实际事件。他不仅是一个象征,更是那个年代无数烈士奔赴前线、为国捐躯的缩影。

董存瑞的英雄形象源自他在1948年解放战争尾声阶段的实际行动。当时,中共中央发出了反攻号召:“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董存瑞不仅高呼此号召,更将其铭记于心。

董存瑞出生于河北,早年加入东北野战军。他在童年时期就已加入抗日游击队,抗战胜利后,尽管年仅13岁,他已担任当地儿童团团长。尽管未受多少正规教育,他却从小树立了为民族、为国家牺牲一切的崇高理想,这一理念在他后来的战斗生涯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1948年,解放战争在河北承德市的隆化中学爆发激烈战斗。在战斗爆发前,董存瑞所在的部队已累积了丰富的爆破经验,而他本人在多次演练中表现出色,成为模范爆破手。

在当时蒋介石军队得到美国援助,拥有先进武器和空中优势,解放军则多依赖简陋的武器和战术。在这种背景下,爆破部队的作用至关重要,它们负责破坏敌人的碉堡和军事防御,为解放军打开战场胜利的道路。董存瑞便是这样一位身先士卒的战士。

在赴战前夕,董存瑞曾经坚定地对战友们说:“我就是在死后化成泥土,也要填到隆化中学的战壕里去。”

1949年5月,隆化县城内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的班级,负责攻克这一核心军事防御区。隆化中学正是敌人布置重兵把守的地方,坚固的防御工事中,一排排枪口冰冷地对准了前来的解放军战士。

董存瑞眼见战友们接连倒下,心中涌起一股难以抑制的怒火。他领导战友们,勇猛地炸毁了三个炮楼和五个地堡。

然而,当隆化中学的敌阵地逐渐失守时,敌人突然从护城河边的隐藏位置对他们展开了猛烈的机枪扫射。这时,董存瑞的战友们纷纷倒下,而他们身边的炸药包散落一地。

面对这种情况,董存瑞决心再次前进,尽管已经受伤。在郅顺义的火力掩护下,他依靠同志们的火力和烟雾弹的掩盖,冲到了敌人碉堡下方。敌人的机枪如暴雨般密集射击,董存瑞和郅顺义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还坚持完成任务。

董存瑞终于到达桥头,一心只想用炸药包将桥和桥后的地堡一同炸毁。在他和几名战士冲锋的过程中,背后的战友接连倒下。他快速地跳到桥中央,身体紧贴桥底,手中高举炸药包。旁边,郅顺义在提供火力掩护的同时,内心深感恐惧,担心董存瑞的安全。

然而,董存瑞的声音断然命令:“快趴下!”随着导火线点燃,一声巨响炸裂了天空,桥梁和后方碉堡被炸飞,郅顺义目睹了董存瑞的英勇牺牲,而他自己也从此在战场上消失。董存瑞的行动为解放军打开了前进的通道,士兵们在战友的遗体上,勇往直前。

董存瑞的牺牲震撼了全军,在司令员检查战果时,许多战士围在董存瑞最后的战场悲痛。听闻董存瑞的英勇事迹后,东北野战军党委决定将董存瑞所在的班级命名为“董存瑞班”,并追授他“全国战斗英雄”的荣誉称号。

董存瑞的父母在家乡焦急等待儿子归来,却接到了噩耗。他们与儿媳卢长岭相拥而泣,不愿相信这悲痛的现实。卢长岭,已与董存瑞结婚三年,虽然那时包办婚姻已逐渐消失,但他们之间的情感却十分真挚。

董存瑞牺牲后,卢长岭坚决表示永远是董家的一员,并拒绝再嫁。董家父母虽感心痛,知晓将卢长岭的青春岁月束缚于此是不公,便劝她改嫁,卢长岭则请求先守三年孝再考虑此事。

首长陈仁麟得知这情况后,不仅提供了经济援助,还确保董家的生活得以维系,并积极支持董存瑞的弟妹继续教育。

60年代全国性的大饥荒期间,让董家人生活艰难。陈仁麟将军在得知情况后,除了经济援助外,亲自到董家劝说卢长岭不要沉湎于过去,要向前看,同时积极帮助她找到工作,希望她能重建幸福的家庭。

三年守寡期满后,卢长岭在工厂的一个相亲活动中遇到了新的伴侣,并与之结婚,开启了新的生活。

尽管如此,卢长岭和陈仁麟从未忘记董家父母,经常回来探望,陈仁麟更是自费将董存瑞的弟弟妹妹供读至毕业,甚至在临终前还挂念董家,要求秘书将董家二老接来,向他们表达慰问。然而不幸的是,卢长岭在产下一女后因难产并发症不久便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