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逃到美国后的马鸿逵在私人公寓内,挺着腐败的大肚子,享受着别人给他做的奶酪。
在1949年的秋季,随着国内战局的变化,马鸿逵一家的命运也迎来了转折点。10月14日,他们抵达台湾,原以为可以在这里找到避风的港湾,却没想到立即卷入了政治漩涡。台湾“国防部”次长郭寄峤以及马步芳父子,针对西北败局对马鸿逵提出了尖锐的指控,并很快给予了“撤职查办”的处分。这一打击让马鸿逵深感失望,他开始寻找离开台湾的出路。
在这种情况下,马鸿逵构思了一个计策:利用其夫人刘羡侠的身体状况作为离开台湾的由头。不久,他收到了刘羡侠发自香港的电报,声称病情危急,请求马鸿逵前往香港,这为他提供了离开台湾的合理理由。马鸿逵随后向相关部门请假,被特批了一个月的假期。
马鸿逵抵达香港后,很快便意识到香港的复杂局势,特务活动频繁,使他感到留在香港并不安全。因此,他开始考虑移居美国。为了这个目的,他召集了包括五姨太邹德一在内的家人一同前往香港,并寻求了陈纳德的帮助,陈纳德是一位与马鸿逵关系良好的美国飞行员。
陈纳德利用自己在美国的人脉,为马鸿逵及其家人办理了前往美国的签证。为了规避政治敏感性,陈纳德巧妙地将马鸿逵的姨太们在签证申请表上分别标注为“秘书”、“表妹”和“夫人”,从而成功获得了赴美的签证。
1950年10月,马鸿逵带领家人抵达了美国旧金山,开始了新的生活。他们后来又迁往洛杉矶,并在郊外购置了房产,最终在那里定居下来。在美国的岁月里,马鸿逵一家逐渐适应了新的生活环境,尽管离开了故土,但他们仍旧保持着对家国的深厚情感。
在遥远的异国他乡,马鸿逵的生活充满了矛盾和纠葛。曾经拥有显赫一时的“宁夏王”头衔的他,如今权势已失,家庭亦非昔日之温馨。在金钱充裕的背后,隐藏着妻妾间的争吵和子孙的不孝,这一切让他感到深深的无奈和悲哀。将财务管理权交给刘慕侠之后,家中的矛盾似乎更加尖锐。刘慕侠与邹德一之间因为经济问题的矛盾激化,频繁的争吵让原本就不和谐的家庭雪上加霜。
邹德一,这位年轻而美丽的女子,无法忍受家中的冷漠与争端,很快便与一位美籍华人教授产生了情愫。当她提出与马鸿逵分道扬镳时,马鸿逵心如刀绞,但面对家庭的破裂和自己身体的衰弱,他无能为力,只得无言以对。在无奈中,他为邹德一送上了一笔钱,默默祝福她与新欢的婚姻。
自此,马鸿逵的生活陷入了极度的孤寂,他开始频繁地怀念起远在他乡的家。尽管他的脚步踏遍了世界各地,内心深处始终有一个声音在呼唤着“家”的温暖与安宁。在《马鸿逵传》中,作者张树林和张树彬描绘了一个鲜为人知的马鸿逵,他是如此地思念祖国,以至于常常泪流满面,无法抑制对家乡的渴望和眷恋。
面对美国移民局的建议,马鸿逵坚定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他对子女说的那番话,流露出他对祖国的深沉情感和坚定信念:“你们入不入美国籍是你们的事情,我生为中国人,死为中国鬼,死了还要埋在祖国的土地上。”
马鸿逵,一位曾经的将军,在远离故土的美国度过了晚年。1960年,他已客居异国他乡十年,身边的世界和人们对他逐渐淡忘。在这个阶段,他的生活似乎只剩下了几个亲近的人:夫人刘慕侠、表妹赵兰香,以及他深爱的孙女马爱玲。赵兰香一直贤惠地陪伴着他,给他的黄昏时光带来了一丝温馨和安慰。而马爱玲的存在,更是为两人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和希望。
到了1960年,马鸿逵面临着经济上的困境,为了避免穷困潦倒,他决定卖掉在旧金山的私宅,搬到洛杉矶,并在那里办了一个小农场,希望通过自食其力维持生活。这个决定,也标志着他从昔日的将军变成了一个普通的农场主。然而,就在他试图适应新生活时,一场官司打破了他的平静——孙子马家骅为了抚养权将他告上了法庭。
法庭的最终判决,让马鸿逵失去了与孙女相伴的权利,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马爱玲被带走的那一刻,他的心仿佛也随之空了。疾病随后找上门来,让他一蹶不振。幸运的是,马爱玲因为与父母的感情疏远,选择了回到马鸿逵和赵兰香的身边,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些许慰藉。
1970年1月6日,马鸿逵在洛杉矶的小农场里离世。那天,洛杉矶的天空下着小雨,他的身旁没有豪华的宅邸,没有壮观的仪仗,只有一个略显破败的小农场和两位相伴多年的夫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马鸿逵含糊地念叨着“我要回去……”,似乎是对故土的深深眷恋和不舍。临终时,他的年龄是78岁,结束了他传奇而复杂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