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包荒沙地27年变牧草地获刑!村委会:当年没查土地性质 4月29日,内蒙古农户桂家甫出狱了。1998年,他花3000元从村委会承包300余亩“荒沙地”,辛辛苦苦干了20多年,却在2023年因“未退耕天然牧草地”被判6个月。更让人唏嘘的是,二审法院查明:签合同时这块地就已是“天然牧草地”,而村委会坦言“当年没人去查土地性质”。 事情要从一纸承包合同说起。当年村里把这片沙化地当荒地对外承包,合同内容简单到只写了面积和价格。直到2021年,防沙治沙局工作人员上门告知:土地属性是天然牧草地,不能再耕种。可桂家父子觉得“花钱承包的荒地咋就成了牧草地”,继续耕种甚至转包,最终触犯法律。如今村里像他家这样的情况还有不少,都是早年承包时没弄清楚土地性质。 面对“承包多年的土地不让种,有没有补偿”的追问,村委会和防沙治沙局都表示“暂无补偿措施”。一边是农户按合同经营多年的“合理预期”,一边是土地保护政策的刚性要求,中间却横亘着当年合同不规范、权责不清晰的历史旧账。当政策红线与民生实际碰撞,究竟该让农户为27年前的“糊涂合同”买单,还是该有人为当年的管理缺失担责? 这场持续27年的土地纠纷,暴露出基层土地管理的漏洞:承包时不核查性质、合同不明确用途,后续监管又未能及时介入。如今农户损失谁来补?类似历史遗留问题如何解?你认为责任该算在谁头上?来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