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88年,“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在南海做深潜实验时,顺便回家看了一下母亲,谁

1988年,“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在南海做深潜实验时,顺便回家看了一下母亲,谁知道95岁的母亲看到他之后,一句话都说不出来,被误解了的三十年的不孝子,此刻终于证明了自己! 黄旭华1926年出生在广东海丰一个医生家庭,父母是当地的赤脚医生,经常免费帮穷人看病。他妈尤其厉害,接生过无数孩子,村里人都叫她“干娘”。这股子无私劲儿从小就影响了黄旭华。日本侵华那几年,他亲眼看到国家弱、人受苦,立志要干点大事。小时候上学不容易,战争把学校都炸得乱七八糟,他还得步行四天去揭阳山区读书。1944年从桂林中学毕业,那学校管得跟部队似的,磨出了他一身硬骨头。 后来他考上唐山交大,但行李丢了,干脆留在重庆读了个先修班。成绩好到直接被推荐上大学。选专业时,他本来可以学医继承家业,但战争让他觉得搞工程、造船才能救国。1945年,他进了上海交大造船系,一边学技术,一边参加学生运动,还加入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山茶社”,满脑子都是国家复兴。1949年毕业,新中国刚成立,他加入共产党,投身舰艇设计,算是为后来的核潜艇埋了伏笔。 1958年,黄旭华被挑中负责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研发。这活儿不简单,得隐姓埋名,连家人都不能说。他就这么“消失”了三十年,连老母亲也不知道他在干啥。那个年代,核潜艇是国之重器,但技术全是空白,黄旭华带着团队从零开始,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为了保密,他跟家人断了联系,村里人都以为他不孝,连母亲都误会他不管家了。其实他心里苦,但为了国家,他咬牙扛着。 1988年4月,南海某海域,中国第一代091型核潜艇要做极限深潜测试,目标是300米。这次试验是检验潜艇性能的关键一步,也是黄旭华团队多年心血的验收。当时潜艇下到200米时,大家都捏把汗,到了300米,成功稳住,所有人都松了口气。这标志着中国核潜艇技术迈上了新台阶,海军实力也往前跨了一大步。试验一结束,黄旭华没多休息,直奔广东老家。他知道,三十年没见母亲,这趟回家不只是探亲,更是给自己一个交代。 黄旭华推开家门,看到95岁的母亲坐在那儿,手里攥着块旧手帕。老人家抬头一看,愣住了,眼泪哗哗往下掉,就是说不出话。三十年没见儿子,她一直以为他不孝,心里憋着怨。黄旭华跪下来,握着母亲的手,啥也没多说。那一刻,母子俩的误会全解开了。他用三十年的沉默和这次深潜的成功,证明了自己不是不孝,而是把孝心藏在了更大的责任里。母亲没说话,但那眼泪里全是理解和释然。 深潜成功后,黄旭华没闲着,继续优化核潜艇技术,让中国海军更强。他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85年和1996年拿了两次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014年被央视评为“感动中国”人物,2019年得了“共和国勋章”,2020年又拿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些荣誉是对他一辈子付出的肯定。退休后,他还每周去研究所整理资料,把经验留给年轻人,连2000多万奖金都捐了出去搞科研和教育,啥也没留给自己。 黄旭华这辈子,干的是大事,过的却是苦日子。为了国家,他三十年没回家,连母亲都误会他。他自己说:“跟爱国比,我这点牺牲不算啥。”1987年工作解密后,他终于能跟家人团聚,也能公开讲讲自己的故事。2025年,他在武汉去世,99岁,全国都为他惋惜。但他留下的,不只是核潜艇,还有那种拼尽全力为国的精神。他证明了,爱国和孝道不冲突,只要心够大,就能装下这两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