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21岁的女知青廖晓东,嫁给了一贫如洗的老光棍。新婚夜,廖晓东一脸娇羞,谁料,老光棍一脸不耐烦,正当廖晓东一脸懵时,老光棍突然一巴掌甩了过来! 廖晓东,1948年出生在北京,家里条件不算差,爸妈都是文化人,一个大学老师,一个中学教师。她从小没吃过啥苦,爱读书,脑子里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1969年,国家号召知青下乡,她也没多想,觉得这是响应政策的好机会,能为国家做点事。她收拾了几件衣服、一堆书,就被分到了华北一个偏僻的小村子。 到了村里,日子可没她想的那么浪漫。住的是破宿舍,睡硬板床,吃的是粗粮野菜,每天干活累得腰酸背痛。她没抱怨,反而挺积极,帮着村民干这干那,还抽空教村里的孩子认字。村里人看她年轻又热心,大多挺喜欢她,可也有少数人觉得她一个城里来的丫头,干啥都透着股不接地气的劲儿。 村里有个40岁的男人叫卢兆东,外号“老光棍”。他家穷得叮当响,住的土屋漏风又漏雨,靠种地混日子。人长得不好看,性格也怪,不爱说话,村里人没事就拿他打趣,说他这辈子都没戏娶媳妇。有一回生产队开会,他憋了半天站出来,嗓子哑哑地说想让组织帮他找个老婆,底下人笑得前仰后合。就在这时候,廖晓东站起来了,说她愿意嫁给他。这话一出,全场都懵了,连卢兆东自己都愣了。 为啥廖晓东会做这个决定?她自己没细说,但从后来村里人传的话看,她可能是觉得这是支援农村的一种方式。她一个城里来的知青,觉得自己有责任帮帮这些苦哈哈的农民,哪怕是牺牲自己。当时那年代,知青下乡不光是干活,还得融入农村,她可能真觉得自己这么做有意义。可她哪知道,这个决定会把她推向深渊。 婚礼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生产队办公室里签个字,村民送点粮食就算贺礼。婚后,廖晓东搬进了卢兆东那破屋子。她想着把日子过起来,收拾屋子、做饭,想让这个家有点人气。可卢兆东根本不领情,他嫌她干啥都慢,嫌她做饭不好吃。新婚那天晚上,她还特意烧了热水让他泡脚,结果他不耐烦,直接把盆踢翻了。她还没反应过来,他就甩手给了她一巴掌。这一下,把她彻底打蒙了。 从那天起,廖晓东的日子就变成了噩梦。卢兆东脾气烂得不行,动不动就动手。她干活累了一天回来,他心情不好就拿她出气。她想过反抗,可胳膊拧不过大腿。她也找过村干部,想求个说法,可人家只甩一句“家务事自己解决”,就没下文了。那时候,家暴这事在村里不算啥大事,女人挨打更是司空见惯,没人觉得这值得管。 就这样,廖晓东硬生生熬了六年。六年里,她没少挨打,身体也越来越差。1975年,她在一次家暴中被卢兆东打得受了重伤,没多久就因为没钱治病,拖着拖着人就没了。她死的时候才27岁,村里人叹口气,说她命不好,然后就没啥动静了。卢兆东呢,继续过他的日子,没人追究他的责任,日子照旧。 廖晓东这事,搁现在看,真是让人心里堵得慌。她一个有文化、有理想的年轻女孩,本来可以有不一样的人生,却因为一个决定,掉进了火坑。她可能是真心想帮人,可她碰上的卢兆东不是啥好东西。这家伙穷是真穷,可他那粗暴和无情,不是穷能解释的。他没把廖晓东当人看,就是个出气筒。她那么努力想把日子过好,他却一点都不珍惜。 这故事还不光是她俩的事。那年代,知青下乡听着挺高大上,可到了农村,很多人根本适应不了。城里来的年轻人,跟农村的观念差得十万八千里。廖晓东想融入农村,想帮人,可她不懂农村的现实,也不懂卢兆东这种人的本性。她那点善良和热情,最后全喂了狗。 再说当时的社会,家暴这事压根没人管。廖晓东找村干部都没用,可见那时候女人有多没地位。家里的事,外人懒得插手,法律更是靠不上。像她这样的知青,下了乡就跟断了线的风筝似的,有啥事只能自己扛。她要是没嫁给卢兆东,兴许还能熬过去,可惜没如果。 廖晓东的悲剧,归根结底是她自己的选择、卢兆东的混账,还有那时候社会的冷漠加一块儿造成的。她带着一腔热血来了农村,却没料到会是这么个结局。她的故事听着让人难受,可这就是真实的历史,没啥浪漫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