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中国人不高兴的后果有多严重呢?2016年,韩国人请愿拒绝中国游客进入济州岛,韩国

中国人不高兴的后果有多严重呢?2016年,韩国人请愿拒绝中国游客进入济州岛,韩国人自信满满本想给我们一个“下马威”,结果砸了自家饭碗。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2016年,韩国济州岛的老百姓干了件挺“自信”的事儿:他们搞了一场请愿,要求禁止中国游客进入济州岛,说是“影响太大了,太吵了,不文明”。 那时候,他们以为自己在给中国人一个“下马威”,想靠着“拒绝往来”来彰显主权、立场和民族自豪感。 这事一开始就不是什么小动作,而是闹得挺大,当时在青瓦台网站上发起的这份请愿,签名人数很快就突破了20万人。 他们的理由听着义正辞严,说中国游客影响了当地生活环境、秩序、甚至文化氛围。 还有人喊出“宁可没钱赚,也不能被打扰”这种话。 紧接着,韩国政府似乎也不想得罪民意,动作很快。 原本给中国游客提供的济州岛“免签入境政策”开始被收紧,审批和入境管理明显变得严格。 再加上萨德部署的问题闹得正热,韩国对中国的态度显得有点“油盐不进”。 不少中国人一看,也不是非去你那儿不可,干脆说走就走,说不去就不去。 结果,真不去了。这下韩国济州岛就感受到了“凉意”。 济州岛对中国游客的依赖有多大? 巅峰时期,济州岛一年接待的外国游客中,超过70%是中国人。 免签政策一出台,加上距离近、机票便宜、说中文也能沟通,济州岛就成了中国人短途出境游的热门地之一,尤其是中老年团、亲子游、购物团,基本是一波接一波地来。 但人一没了,场子就冷了。 旅游景点门可罗雀,机场一整天能看到的中国面孔寥寥无几,商场、免税店、餐馆、导游、司机统统受到影响。 特别是那些靠中国游客吃饭的小商户,直接断了活路。 据统计,仅2017年中国赴韩游客就锐减48%,而济州岛作为重灾区,首当其冲。 岛上近60%的小型旅行社因为无客可带倒闭,导游失业,酒店闲置。 免税店一度亏得眼冒金星,原本一年几个亿韩元的营业额直接腰斩。 更夸张的是,韩国政府为了“救市”,居然开始给中国人发“购物邀请函”,试图挽回局面。 但这个时候,话已经说出去了,脸也已经丢出去了,中国游客哪还愿意乖乖回去送钱? 钱咱是有的,地方也多的是,泰国、日本、新加坡、马尔代夫都在等着欢迎呢,干嘛非得给脸色还掏腰包? 其实中国游客不只是花钱多,更讲究一个“体验”和“尊重”。 你对我好,我就愿意来,不差钱;你摆脸子给我看,那咱也不伺候。 旅游是休闲消费,不是负气消费,干嘛花钱买不痛快? 而济州岛那波操作,恰好踩在了中国人最反感的点上——“一边吃我们的饭,一边砸我们的锅”。这种矛盾让人心里难受。 你赚着中国人的钱,还说中国人不行,这不是白眼狼吗? 这事最讽刺的地方在于,韩国人一开始真的以为失去中国游客没什么大不了,觉得世界上游客多得是,日本人也来,欧美人也来,不靠中国也行。 但现实狠狠地打了脸。欧美人爱不爱吃泡菜不知道,反正他们不买韩国护肤品; 日本人爱不爱逛免税店咱也不好说,但人家基本也就周末过来一趟,不怎么花钱。 相比之下,中国游客是真花得起,也愿意花。 更重要的是,中国游客那时候正值“出境旅游大爆发”时期,人人都在找下一个能体验、能买、能炫的地方,济州岛本来是个香饽饽,结果硬生生把自己搞成了“冷饭碗”。 最后,韩国方面也意识到自己玩砸了。 旅游业复苏的时候,韩国各大旅游推介会又开始对中国市场示好,不仅重新讨论免签,甚至还开设了更多中文服务、中文指示牌,搞中文培训,生怕再把中国人惹毛了。 这场风波的教训,其实特别简单直接:别轻视中国游客,尤其是他们的不高兴。 因为中国游客用的不是嘴巴,是钱包在投票。 情绪一上来,说不来就不来,说不买就不买,没有任何情面可讲。 而这种“集体情绪”的后果,能瞬间让一个经济体吃不了兜着走。 所以说,别低估了中国消费者的“情绪反应能力”。 全球各地都得知道一个事实——你可以不讨好,但别作死;你可以有底线,但别端架子;你可以说不欢迎,但别指望还能挣钱。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南方日报南方观天下——韩国超76万人签字请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