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52年,陈赓听说有个军工人才,因贪污几亿元被判死刑,就去找毛主席求情:“此人

1952年,陈赓听说有个军工人才,因贪污几亿元被判死刑,就去找毛主席求情:“此人是一个难得的人才,能否给他一个机会?” 1952年,抗美援朝战争还在激烈进行,志愿军虽然作战勇猛,但武器装备和技术水平的差距让牺牲格外惨重。 毛泽东深刻认识到,要想未来打赢仗,光靠勇气不行,必须得有自己的军工技术人才。当时苏联的斯大林也建议中国建一所军事院校,培养专业人才。 毛主席当机立断,把这个重担交给了陈赓。 陈赓那时候还在朝鲜战场帮彭德怀指挥作战,接到命令后立刻回国。到了北京,毛主席和周恩来跟他详细交代了这件事的重要性。陈赓心里清楚,这任务不简单。 新中国刚成立,工业基础薄弱,军工领域的高级人才更是少得可怜。 他挑了哈尔滨作为学院的地址,开始筹建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也就是后来的“哈军工”。可难题很快就来了——人从哪儿找? 在弹道学这种尖端领域,国内几乎没人能挑大梁。陈赓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直到有人提起了沈毅。沈毅是个什么人呢?他早年在法国里昂大学学弹道学,拿到了博士学位。 抗战爆发后,他放弃国外的优越生活,回国效力,在国民政府军队里改进过不少武器。后来解放战争末期,他看不惯国民党的腐败,投奔了共产党。 新中国成立后,他在民航总局当处长,按理说应该大干一场,可没想到,他却因为贪污巨额公款被抓了,法院直接判了死刑。 陈赓听到这个消息,心里五味杂陈。沈毅贪污的事儿确实不光彩,几亿元的公款在新中国刚起步的时候可不是小数目,杀了也不冤。 可他又是国内少有的弹道学专家,眼下哈军工正缺这样的人。陈赓掂量再三,觉得要是真把沈毅杀了,国家损失太大。他下定决心,决定为沈毅求情。 他先去找了毛泽东,直截了当地说,这个人是个难得的人才,杀了可惜。 毛主席虽然也爱才,但“三反五反”运动刚搞完,贪污问题是大忌,他没马上答应,让陈赓去找薄一波聊聊。 陈赓又跑去找薄一波,薄一波听完直皱眉,说这事儿风险太大,一个死刑犯要是用不好,影响恶劣。 陈赓却很有底气,说沈毅的专业能力是实打实的,只要管好了,国家能多一份力量。 薄一波没完全松口,又让陈赓去找最高法院院长董必武。陈赓马不停蹄赶过去,把情况一五一十说了。董必武也犯了难,法律是铁面无私的,可国家确实缺人。 经过反复讨论,他把这件事上报给了毛主席和周恩来。最后,高层拍板,同意把沈毅的死刑改成监外执行,让他去哈军工干活,看看能不能戴罪立功。 沈毅到了哈军工,知道这是他最后的机会。他不敢懈怠,拼命干活,教弹道学课程,写教材,带实验,把自己知道的全掏了出来。 慢慢地,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帮学院培养了不少人才,也为国防科技出了力。 到了1959年,因为表现好,他被特赦,彻底恢复了自由。后来他一直在哈军工干下去,直到老了退休。 再说陈赓,他为了哈军工可没少操心。除了沈毅,他还想尽办法招揽其他人才,硬是把这个学院建了起来。 可惜他身体扛不住,1961年就因病去世了,才58岁。哈军工的师生都特别难过,但没人能否认,他给国家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沈毅贪污的事儿没法洗白,这是铁的事实。可陈赓为啥要保他?说白了,还是为了国家。 他不怕担风险,也不怕别人说闲话,就是想让新中国的国防强起来。这种魄力和眼光,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