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演义里最奇怪的兵器——独脚铜人
古代演义里那些稀奇古怪的兵器,要论最邪门的,还得数独脚铜人。这玩意长得像个人形铜疙瘩,偏偏只有一条腿,抡起来能把人脑浆子砸出来。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说说这个怪兵器。
话说在《罗通扫北》里,北国野马川守将铁雷八宝,扛着独脚铜人横冲直撞。这人身高一丈,脑袋比笆斗还大,活脱脱庙里的金刚下凡。他手里那尊铜人五尺来高,通体熟铜锻造,少说一千斤往上。您别看它造型怪异,打起仗来比啥都好使。秦怀玉的银枪碰上它,"咔嚓"一声就弯成麻花;罗通的回马枪绝技,愣是被铜人胸口挡得严严实实。
这独脚铜人的设计真叫绝。整尊铜人铸成躬身挥拳的姿势,独腿当握柄,拳头当锤头。打仗时抓住铜人的独腿,抡圆了就是个大风车。为啥非得是独腿?两条腿的铜人重心不稳,甩起来容易脱手。独腿设计就像现在的棒球棍,抓着趁手,甩起来虎虎生风。您要是拿个正常铜人,估计没抡几下就得闪了腰。
铁雷八宝仗着这兵器,在野马川连败唐军十二阵。最狠的一次,他单手抡铜人砸碎三辆战车,震得地面都颤。罗通带着三千精兵围他,结果被铜人扫倒一大片,跟割麦子似的。后来还是程咬金使阴招,假装谈判时让尉迟恭从背后偷袭,这才把铁雷八宝拿下。
要说这独脚铜人有多沉,咱们可以比比李元霸的擂鼓瓮金锤。李四爷那对锤子八百斤,已经是演义里的天花板。可铁雷八宝的铜人足足重一千多斤,相当于扛着辆小汽车打仗。难怪书里说他"力能扛鼎",这要搁现在,奥运会举重冠军都得喊他祖师爷。
梁羽生武侠小说里也有使铜人的狠角色。《鸣镝风云录》里的北宫横,扛着独脚铜人横扫江湖。有回在嵩山脚下,他用铜人砸断少林寺的山门石柱,吓得十八罗汉不敢出头。金国猛将厉抗天更绝,把铜人当暗器使,三十步外能砸碎城门栓。这些描写虽说是艺术夸张,但也说明独脚铜人确实是力量型选手的专属。
跟独脚铜人有一拼的,得数那些使锤的猛将。裴元庆的八棱梅花亮银锤,薛葵的瓮金锤,个个都是重兵器。但锤子讲究的是砸,铜人除了砸还能扫、抡、戳。您看铁雷八宝对阵罗通那场,铜人先是横扫千军逼退唐兵,接着当标枪掷出去差点砸中帅旗,最后还能当盾牌挡箭雨,功能比锤子多多了。
不过使这种重兵器得有副好身板。书里说铁雷八宝每天吃十斤牛肉,二十个炊饼,双臂能跑马。现代运动员要是这么吃,早得痛风了。但人家愣是练得浑身腱子肉,胳膊比常人大腿还粗。这也解释了为啥古代猛将多是膀大腰圆——没这体格,根本玩不转这些重家伙。
独脚铜人还有个要命缺点——耗体力。铁雷八宝最多连续打半个时辰,时间再长就喘粗气了。有次跟罗仁大战八十回合,最后铜人都抡不动了,坐在地上直冒白气。反观罗仁使的也是重兵器,但人家锤子带链子能省力,这就显出设计差距了。
演义里还藏着个冷知识:独脚铜人其实能拆开用。铜人脑袋里灌了铅,必要时能当流星锤甩出去。《说唐全传》里有个番将,打着打着突然把铜人脑袋甩向敌将,趁对方躲闪时再补一刀。这招阴是阴了点,但战场上哪管这些,能赢就是好招。
要说最唬人的场面,还得数《残唐演义》里的李存孝。这位十三太保单手举着独脚铜人,站在两军阵前叫阵。黄巢军里三十六个将领轮番上阵,被他用铜人挨个拍成肉饼。最后铜人沾满血肉看不清面目,李存孝索性跳进河里洗兵器,染红半条河。这场景看着夸张,但确实把独脚铜人的霸道体现得淋漓尽致。
现代人复原过独脚铜人,用黄铜铸造了个等比例模型。结果发现别说打仗,光是举起来就费劲。考古学家说古代实战兵器超不过五十斤,演义里这些描写纯属艺术加工。不过老百姓就爱看这个——要是不吹得神乎其神,哪来的茶余饭后谈资?
回头想想,独脚铜人这类怪兵器能在演义里流传,说到底还是满足了人们对力量的崇拜。就像现在健身房晒肌肉的猛男,古代说书先生也得给听众整点视觉冲击。下回您再听评书,听到"只见那独脚铜人带着风声砸来",不妨琢磨琢磨:这要真砸实了,得是多大的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