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婚宴的喜字还没褪色,李家闺女就拖着行李箱回来了。往日爱说爱笑的姑娘像被抽了
订婚宴的喜字还没褪色,李家闺女就拖着行李箱回来了。往日爱说爱笑的姑娘像被抽了魂,整日蜷在闺房绣花被里,连滴水都不沾。李婶端着小米粥在床边转悠半月,硬是把眼泪熬成了锅底灰。
直到立夏那日,姑娘突然掀开蚊帐,哑着嗓子蹦出句"退婚"。这话像平地惊雷,震得老李家祖传的掸瓶都晃了三晃。可更离谱的还在后头——男方家举着收据找上门,彩礼18.8万要全额退还不算,竟还列了张"青春补偿清单":精神损失费8万,名誉维护费2万,连订婚宴上开瓶的1988茅台都要折现!
"这哪是娶媳妇,分明是开当铺!"我攥着李婶递来的账单直嘬牙花子。您瞅瞅这明细:相亲时买的奶茶要算"情感投资",三金首饰折旧费按克重计,最绝的是"同居适应期"按酒店钟点房标价收费。合着人家姑娘是租来的共享女友,退租还得付超时费?
最魔幻现实主义的是男方母亲那套说辞:"我家儿子可是黄花大小伙,被她睡过就贬值了!"这话要搁在2023年的婚恋市场,简直比恐龙化石还稀罕。照这逻辑,姑娘的青春难道该按"童女税"额外收费?要我说,某些人脑仁儿还停留在大清,身体倒先迈进元宇宙了。
这事儿在本地论坛炸开了锅。有位律师网友算得明白:根据民法典,未登记结婚的应当退还彩礼,但男方列的这些奇葩费用,连封建社会都不会认。可现实比法条更荒诞——男方家雇了锣鼓队在姑娘单位门口敲打三天,横幅上"二手货还敢退婚"的字样,活脱脱把现代婚恋演成了《祥林嫂》新编。
最耐人寻味的是当地婚介所的反馈:自打这事传开,适龄姑娘们相亲时都揣着录音笔。有位00后女孩甚至拟了份《婚前协议》,从家务分工到生育自主写得明明白白,末了附上句"上述条款解释权归女方所有"。您瞧,这届年轻人早把婚姻从情感契约改造成商业合同了。
说到底,当彩礼变成天价赎身银,当退婚沦为道德审判场,我们究竟在批判什么?是那些把女儿当期货交易的家长,还是将婚姻异化为风险投资的算计?或许该在民政局门口立块牌子:此处结发为夫妻,非为破产清算所。毕竟,要是连枕边人都得明码标价,这婚戒不如换成POS机来得实在。
阅读:38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