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在攻打78号高地时,19岁小战士打仗时消失,打完了后却又出现了,班长骂他是逃兵软蛋,可他却自豪地说:“我去办了一件大事!” 岩龙,1960年出生在云南景洪市的一个傣族村寨,家里靠种地为生,日子过得紧巴巴。他爹是村里的民兵排长,常给他讲些战斗英雄的事迹,像黄继光、邱少云这些名字从小就刻在他心里。小时候的岩龙就有点倔劲,16岁加入民兵队,射击天赋特别突出,枪一拿起来就跟长了眼睛似的,民兵比武时拿了个射击全能冠军。1978年,18岁的他参了军,带着一股子保家卫国的热血上了前线。 刚入伍时,岩龙可没少吃苦头。他是傣族人,不会说啥汉语,部队里喊口令他听不懂,跟战友聊天也插不上话,急得满头大汗。班里有个会傣语的战友叫杨昌隆,主动帮他一把,教他学汉语,从最基本的“立正”“稍息”开始教起。晚上熄灯后,杨昌隆还点着煤油灯给他补课,半年下来,岩龙终于能说能听,交流没啥大问题了。训练场上,他更是不含糊,步枪打得准得吓人,机枪从一开始的脱靶到后来次次优秀,手榴弹扔出去能有60米远。战友们看他这么拼,都挺服气,觉得这小伙子将来肯定有出息。 1979年2月,中越战争开打,岩龙的部队接到任务,要攻下老街附近的78号高地。这地方地形忒险,山高坡陡,越南军队修了工事,架着高射机枪守在那儿,火力猛得要命。2月21日早上,部队开始进攻,天刚蒙蒙亮,炮火就炸开了锅。敌人的子弹跟不要钱似的扫过来,竹林被打得稀烂,部队推进得特别艰难。排长潘昆华带着大家往前冲,刚爬上一个坡就被机枪打中,当场没了气息。班长温舒利接过指挥,继续组织进攻,可敌人的火力压得人喘不过气,好几个战友倒在半路上。岩龙一边掩护伤员撤退,一边观察地形,心里琢磨着咋才能破局。 就在这时候,他瞅见左边山坡上有条小沟,隐蔽得很,像是能绕到敌人后头。他没多想,趁着硝烟浓,滚下坡就过去了,手臂被刺划得全是血印子,可他咬着牙没吭声。爬到敌人阵地附近,他找了个树丛藏起来,眯着眼看清了对方的位置。敌人的机枪手正在疯狂扫射,枪口喷着火,岩龙瞄得稳稳的,一枪过去,机枪手倒了。他又迅速瞄准旁边的副射手,一发子弹正中胸口。敌人发现后头有人,枪口转过来朝他打,子弹擦着树干飞,他赶紧换地方,继续找机会开枪。枪管烫得快握不住了,他还是没停下,一枪一枪地打。 那几个小时,岩龙就在敌后晃悠,像个影子似的神出鬼没。他爬过有地雷的山坡,摸到敌人的炮兵阵地,看到一个装填手在填炮弹,他果断开枪,把人撂倒了。接着又扔了颗手榴弹,炸得敌人乱成一团。他的子弹从150发打到最后剩25发,手指扣扳机扣得都僵了,脸上全是泥和汗,可他硬是撑着没退。敌人被他这么一搞,防线乱了套,我军趁机冲上去,把78号高地拿了下来。 战斗结束后,岩龙拖着累得快散架的身子回到队伍。班长温舒利一见他,火气蹭蹭往上冒,劈头盖脸骂他是“逃兵软蛋”,问他跑哪去了。岩龙喘着气,脸上却有点得意,平静地说:“我去办了一件大事!”他简单说了自己干的事,温舒利听完将信将疑。后来战友们清点战场,发现敌后好几十具尸体,基本都是被一枪干掉的,才知道他没吹牛。据统计,他一个人干掉了56个敌人,这战绩放哪儿都够吓人一跳的。 战后,岩龙的事迹在部队里传开了,大家都觉得这小伙子太牛了。班长温舒利也挺不好意思,为之前骂他那事儿专门道了歉。岩龙被记了一等功,还得了个“孤胆英雄”的称号,部队追认他为共青团员。可惜好景不长,2月25日,部队接着往郎多铺楼北边推进,他还是冲在最前面,结果被敌人的狙击手打中,19岁的年纪就这么留在战场上了。 岩龙牺牲后,战友们心里都沉甸甸的,他的遗体被埋在云南河口县的水头烈士陵园。葬礼上,大家站得笔直,默默送他最后一程。他妈玉嫩听到消息,哭得撕心裂肺,可还是硬撑着说:“我儿子是为国死的,我不后悔。”后来,她经常带着傣族的糯米饭去看部队的战士,聊聊岩龙的事。2017年,玉嫩走了,80岁,岩龙的故事却没断,一直传下来,让人听了既感动又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