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尼克松访华,因为需要租借美国的通讯卫星进行转播,美国提出可以免去100万美元的租金,只要在中国建设几个地面站就行。周总理听到熊向晖传达的美方的要求,直接打断了他的话说道“你可真是糊涂啊,区区100万怎么就让你妥协了。” 电视机前,一段黑白影像记录下了历史性的一刻——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专机缓缓降落在北京首都机场,周恩来总理站在舷梯下方,伸出手与这位美国总统握手。这一幕被全球数亿观众通过电视屏幕共同见证,成为中美关系正常化的重要标志。 然而鲜少有人知道,在这场全球瞩目的电视转播背后,曾上演过一场关乎国家主权的智慧博弈。 故事要从一个月前说起。1972年1月,尼克松的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黑格率领18人小组来华,为尼克松访华进行技术准备。当时担任白宫发言人的齐格勃提出,访华期间随行的大批记者需要通过通讯卫星向全球播发电视、图片和电讯信息,请中国方面提供便利。 这个看似简单的技术需求,实则暗藏玄机。七十年代初,美国的电视技术已相当发达,彩色电视节目普及,多家电视台竞相报道。而当时的中国,电视机还是稀罕物,彩色电视刚刚起步,更没有自己的通讯卫星。这种技术差距让中国在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 齐格勃向中方代表熊向晖抛出了两个选择:要么中国花费约100万美元租用通讯卫星,要么接受美国"好意",让美方在中国境内免费建立地面站进行转播。对于当时外汇极其紧张的中国来说,100万美元几乎是个天文数字。 熊向晖听到美方愿意承担全部费用的承诺后松了一口气,随即向周总理汇报这一"好消息"。谁知,周总理听后,脸色立刻变得严肃起来:"你可真是糊涂啊,区区100万怎么就让你妥协了。这不是花多少钱的问题,这是涉及我国主权的问题。在主权问题上,绝对不能有丝毫含糊!" 周总理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本质——如果接受美方免费建站的提议,表面上省了钱,实际上却让美国人获得了在中国境内建立地面站的所有权,这关乎国家主权的底线。面对熊向晖困惑的眼神,周总理继续解释道:"你觉得省了租金,可美国人最终拿走那几个地面站的所有权!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万一美国人利用这些设施从事电视转播以外的活动怎么办?" 面对周总理的指点,熊向晖陷入沉思:主权问题不可妥协,但100万美元的租金又从何而来?正当他左右为难之际,周总理已胸有成竹地提出了三点解决方案。 "第一,请美方为中国租用一颗通讯卫星,租用期是北京时间1972年2月21日上午1时到2月28日24时。"周总理语速平稳但掷地有声。 "第二,在租用期间,这颗卫星的所有权属于中国,美国方面需要事先向中国申请使用权,中国将予以同意,中国向使用者收取使用费!" "第三,租用费和使用费都要合理,要齐格勃提出具体数目,我们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国际上的一般价格,不做'冤大头'!" 这番话如同棋局中的关键一招,既捍卫了主权原则,又巧妙解决了经费问题。熊向晖恍然大悟,这方案妙在"我们租他们的,他们租我们的",既不拒绝美方善意,又牢牢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当熊向晖向齐格勃转达这一方案时,对方显然没料到这一手。齐格勃思考片刻,由衷感叹:"我第一次遇到这样的谈判对手,我完全同意周总理提出的前两点办法。至于租赁费用,请放心,一定会很合理,租用费用和使用费用是关联的。我现在提不出具体数目,但我可以说的是,这两项费用之间可以划个'等号'!" 随后的事实证明,这一方案确实高明。最终的租金不是起初声称的100万美元,而是607,038美元,而中国向美国方面收取的使用费约50多万美元,两项费用几乎相抵。更重要的是,中国获得了卫星控制权,一切转播必须经过中方批准才能进行。 这种"租借—再租借"的模式也应用到了地面转播设备上。美方按照惯例提出以装有全套广播电视设备的波音747型飞机为中心播送节目,周总理闻讯后立即指示:"不能允许美国按照他们的惯例,这项工作要体现国家的主权。"他要求中国广播电视部门将美国飞机上的全套设备租下来,在首都机场附近建造一个临时的"广播中心",然后由美方租用中国的"中心"及其设备。 这些安排的价值远超金钱。中国的电视工作者组成了70多人的工作组,通过与美方技术人员的合作,学到了宝贵的技术经验。美国技术人员罗恩·沃尔特多年后回忆说:"我们把一些技术写下来,细致到每一刻的技术安排。我们会画一些图,同时编写现场安排说明,中国人把这些图从英文翻译成中文使用。在电视节目录制方面,他们学到了很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