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9年,67岁的美国总统华盛顿奄奄一息的被两位医生死死按在手术台,他们用刀接连4次割开他的喉咙,放出几盆鲜血
1799年12月14日,弗农山庄内一片愁云惨淡。这座曾经见证过无数重要历史时刻的庄园,此刻正经历着它最黑暗的时刻。美国开国元勋、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躺在二楼的卧室里,呼吸急促,面色苍白,生命正在一点点流逝。
房间里,詹姆斯·克雷克医生和古斯塔夫·布朗医生正在为这位67岁的老人进行最后的抢救。按照当时普遍的医疗观念,他们认为放血疗法可以帮助病人排出体内的毒素。两位医生不得不用力按住虚弱的华盛顿,以便能够准确地在他的喉咙处进行切口。刀刃划开皮肤的声音在寂静的房间里格外刺耳,鲜血顺着切口缓缓流出,很快就盛满了一个又一个容器。
这已经是第四次放血了。从早晨开始,医生们就在不断地重复这个过程。每一次切开喉咙,流出的血液都让华盛顿的气色更加糟糕。据后人统计,在短短的十几个小时内,医生们总共放出了将近2.5升的血液,这个量对于一个重病的老年人来说,无疑是致命的。
然而,这场悲剧的开端,要追溯到一周前的那个寒冷的冬日。12月12日,华盛顿依照多年来的习惯,骑马外出巡视自己的庄园。那天的天气异常恶劣,寒风凛冽,细雨夹杂着雪花不断落下。在巡视过程中,他不慎跌入了一处被积雪覆盖的沟渠中。虽然很快就爬了出来,但全身的衣物都已经湿透了。
起初,华盛顿并没有太在意这次意外。回到庄园后,他只是简单地换了干衣服,继续处理日常事务。然而,第二天早晨,他就出现了感冒的症状:喉咙疼痛,伴随着轻微的发热和咳嗽。到了晚上,情况急转直下,他开始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声音嘶哑,几乎说不出话来。
庄园里的仆人们立即派人去请医生。但在18世纪末的美国,医疗水平还十分落后。当时的医生们普遍认为,疾病是由体内的"不良体液"造成的,必须通过放血或催吐等方式将这些"有害物质"排出体外。这种错误的认知导致了后来的悲剧性治疗。
除了放血,医生们还尝试了其他方法:他们让华盛顿服用含有醋的糖浆,企图缓解他的咽喉炎症;给他灌下催吐剂,希望能够清除体内的"毒素";甚至在他的腿上敷上糊状的芥末,试图通过刺激皮肤来改善呼吸。但这些治疗非但没有起到任何效果,反而加速了病情的恶化。
到了12月14日下午,华盛顿的情况已经危急到了极点。他的呼吸变得越来越困难,脸色呈现出不自然的青紫色。尽管医生们仍在孜孜不倦地进行着他们认为正确的治疗,但所有人都清楚,这位伟大的领袖的生命正在快速地流逝。这场始于一次普通感冒的疾病,加上当时落后的医疗水平和错误的治疗方法,最终将这位美国国父推向了生命的尽头。
在华盛顿生命的最后时刻,也许他的脑海中闪现过自己一生的重要片段。作为美国的第一任总统,他在1789年到1797年间建立了一个全新国家的政治框架。这八年的执政期间,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个新生国家需要建立完整的政府体系,制定可行的宪法,平衡各方势力的关系。
在他的领导下,美国建立起了独特的三权分立制度。作为总统,他深知权力的诱惑,因此主动放弃了第三任期的机会,为美国总统任期制定了重要先例。他还促成了《权利法案》的颁布,为保护公民基本权利奠定了基础。这些政治智慧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美国,更成为后世民主制度的重要参考。 然而,在走上政治舞台之前,华盛顿更为人熟知的身份是一位军事统帅。1775年,已经43岁的华盛顿被任命为大陆军总司令,开始了艰苦卓绝的独立战争。面对装备精良的英军,他带领着一支装备简陋、训练不足的军队,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战斗。
在独立战争期间,华盛顿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领导魅力。在瓦利福奇的严冬,他与士兵们一起忍受饥寒;在特伦顿战役中,他带领军队在圣诞节夜晚渡过特拉华河,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在约克镇战役中,他指挥联军最终迫使英军投降,为美国独立奠定了决定性的胜利。
这些光辉的战绩背后,是华盛顿早年的军事生涯为他打下的基础。出生在弗吉尼亚的一个种植园主家庭,年轻的华盛顿本可以过着优渥的生活。但他选择了从军,在20岁出头时就开始在弗吉尼亚民兵团服役。
在他早期的军旅生涯中,有一段经历值得注意。在法印战争期间,华盛顿参与了对印第安人的军事行动。当时的他,和许多殖民者一样,对印第安人持有偏见和敌意。他率领部队参与了多次针对印第安部落的战斗,这些行动造成了大量平民伤亡。
然而,随着年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华盛顿对印第安人的态度发生了显著变化。在担任总统期间,他试图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与印第安部落的矛盾,主张用公平的条约来规范双方关系。这种态度的转变,反映出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成熟与进步
弗农山庄的主人就这样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从一个弗吉尼亚的种植园少爷,到独立战争的军事统帅,再到建国后的首任总统。讽刺的是,这样一位见证了无数重大历史时刻的伟人,最终却倒在了一场普通的感冒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