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智驾、前盖气道、最大马力限制,这“三连击”,让小米汽车显得应对仓促,策略摇摆。如

智驾、前盖气道、最大马力限制,这“三连击”,让小米汽车显得应对仓促,策略摇摆。

如果说,智驾事件揭示了行业对辅助驾驶宣发的现状;前盖气道所暴露的,是宣传话术与实际产品间的让消费者心理产生的落差;那么限制最大马力的做法,则直接动摇了小米“性能车”形象的根基。

我难以认同,也不支持那种“先造势、再观望、最后视舆论调整口径”的做法。无论是性能承诺还是产品策略,都不应建立在试探消费者容忍度的基础上。

小米并非一家有深厚汽车运动基因的品牌,但凭借近两年出色的传播能力和相对可圈可点的产品,成功地将“赛道”“性能”“操控”等关键词融入了产品叙事。一开始我是抱有期待的——国内市场需要敢于卷圈速、卷性能的玩家。雷总本人的形象,以及小米汽车团队对汽车文化的尊重,也让我一度觉得这是一个可以认真对待性能话语的品牌。

然而,进入产品层面后,小米选择的依旧是熟悉的数值型传播路径——从手机时代的“四核八核十六核”“提升百分之几几几”,到汽车领域的“1548马力”“浙赛宁赛纽北最速”,本质上都是通过一连串易于量化的数据来塑造性能认知。这种方式在商业传播中并不罕见,也有其合理性。

问题在于,一旦以数据为武器,就必须具备相应的应对机制与使用逻辑,做好被参数反噬的准备。如今我们看到的是,在营销阶段高举“1548马力”,而在交付阶段又以“安全”“圈速”作为使用前提——这之间的落差,显然是小米尚未搞清楚的核心问题。

以赛道圈速来界定车主是否“有资格”使用完整动力输出,不仅逻辑上站不住脚,也与性能车应有的开放性、可控性产生了冲突。

很多选择SU7 Ultra 的用户,正是被“纽北最速”“1548马力”这些标签所吸引,才冲动消费。而如今他们却发现,自己并不能完全使用全部性能,这种“货不对板”的落差,自然会带来情绪反弹。

这让人想起此前奔驰曾因后轮转向需额外付费而引发的争议——只是这一次,小米的做法更进一步:即便付了全款,也未必能用上当初因宣发而期待的全部性能。

当然,小米并不是全球首家打造高性能电动街车的品牌,也不是唯一一个能够实现千匹级动力输出的厂商。能够在这个价格区间内实现如此性能,本身是一项值得肯定的工程能力。

但当“出于安全考虑”“为了保护用户”这样的理由,被用来作为限制马力释放的依据时,问题就变得复杂了。如果一台车在宣传阶段是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性能车,而在实际使用中却被人为设限,那么它与“赛道精神”之间的连接,就难免显得名不副实。

我斗胆问一下,1548马力算危险要限制,那900马力就不危险,不需要限制?有些人开100马力的车也会撞车。

我斗胆问一下,在赛道上圈速快的人,在公路上驾驶就一定安全?有些模拟器车手连驾照都没有。

我再斗胆问一下,只有SU7 Ultra难开吗?那些同样是C63,M3/M4,甚至是GT3 RS/法拉利的车主,他们的车在公路上就不危险?

要真正解决这类问题,显然不能只靠一条“马力限制线”来划分风险。监管、安全、技术、使用者——都应共同承担责任。

更合理的方式,或许是引入更精细的风控体系:比如在保险环节建立更完善的评估模型,综合考察车主的年龄、驾龄、违章记录、过往车辆经历与赔付能力;而厂商方面,也完全可以在交付前提供基础驾驶培训,尤其是对超高性能车型,建立更成熟的交付规范。

相较之下,以“赛道圈速达标”作为马力解锁条件,不仅限制了使用权,更对多数没有赛道资源的车主造成实际困扰。难道为了释放全部性能,还得专门跨城甚至跨省“打卡”赛道?

而且,高性能电动车本身就处于试验阶段,消费行为也更具流动性——不少用户可能几个月后就考虑转手,所谓的圈速验证,在现实使用周期中几乎没有可持续性。

今天是SU7 Ultra,明天如果是YU7 Ultra这种强调家用属性的高性能SUV,也要继续走“赛道解锁”这条路吗?

我真诚希望,小米汽车能够正视这一问题,拿出一个更具说服力、也更贴近用户实际使用场景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