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到“齐州明公”公众号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围绕初中语文课本选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被踢出课本展开讨论,表达了作者对该文的批判态度。 作者说美国人莫顿·亨特所写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曾入选初一上册语文课本多年,如今在新版初一教材中未出现,大概率不会再出现在初二教材里。 文章讲述“我”在费城一个酷热七月,和小伙伴去爬悬崖。因身体病弱,“我”在攀爬过程中落后,遭小伙伴嘲笑和抛弃,被困悬崖。傍晚爸爸赶来,在他引导下,“我”通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方法成功脱险,并从中获得人生感悟,即面对困难时将其分解,一步步去克服 。 作者认为这是一篇“脑残文、鸡汤文”。一是行文思路混乱,主题在友情、亲情、感悟间游离,内容撕裂不连贯;二是文章止步于感悟,没有行动实例支撑,且详略不当;三是文中“我”的形象孱弱、心理素质差,所讲的道理牵强,对学生的教化意义不大。 作者对该文被踢出初中语文课本表示振奋,认为学生无需再学习这篇“垃圾文”。 评论区一片骂声。 的确,认为《走一步,再走一步》是 “脑残文、鸡汤文”,但这种观点有失偏颇。 从行文思路看,文章看似主题转换频繁,实则自然流畅。开篇以孩子日常游戏引入爬悬崖,在与小伙伴的互动中展现友情的复杂,有嘲笑也有关心,这正是现实中孩子间关系的真实写照。而爸爸出现后引导 “我” 脱险,亲情的温暖与前文友情的波折相互映衬,共同为结尾的人生感悟做铺垫,各部分紧密相连,并非 “严重撕裂”。 说它 “止步于感悟,没有行动” 也不合理。文中 “我” 在爸爸的引导下,一步步从悬崖上下来,这就是 “化整为零” 克服困难的行动体现。而且,这篇文章的意义在于通过具体事例传达应对困难的方法和积极心态,无需再额外列举其他应用事例。至于详略问题,前面的铺垫为后文感悟做足渲染,让读者更能感同身受,并非跑题。 此外,文中 “我” 的形象虽身体病弱、心理脆弱,但这恰恰能让读者更深刻地体会到在困境中成长的不易,以及 “走一步,再走一步” 这种方法的强大力量。它可以激励那些同样面临困难和挑战的学生,给予他们勇气和信心。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教育而言,这样的文章能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不应该被轻易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