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队时期,当然要数有文化的吃香了。我们村解放前读过书的人只有个位数,我父亲是1938年出生的,广西解放时已经12岁了,这才开始读小学。一直读到县城高小毕业,一回到村上队长便让他当会计了。1962年我刚出生,公社领导便把他调到公社卫生院当会计,那时卫生院没几个人,会计要兼执药。卫生院有个陈医公,已经七十多岁了,也是从农村调上来的。那个时候刚解放不久,最缺的是有文化的人,只要是有点文化都有工作安排。我后来的岳父和父亲同岁,高小毕业后做了老师,后来又安排到师范进修。他的哥哥读书少一点,则做了生产队卫生员。村上有好几个当老师的,教我小学的是我四叔婆,四叔公当兵退伍回来先是去学习水轮机安装技术,学习了三个月后回来开始建小水电碾米房,60年代我们村便有了碾米打粉机械,晚上有三个小时电。小时候经常去看碾米,皮带响声非常大,飞速转动的皮带挺吓人的,上皮带要先让水轮机转动起来再上,三叔公有一次上皮带被皮带打晕过。我堂三叔后来接了我爸的职做会计,他也是解放后才读的书。记工员则是我堂大伯爷,队长是我堂三叔祖,不过,都是由社员投票选上的,是真正的民主直选。77年还选了一个地主成分的人当队长。生产队在77年陆续买了三台手扶拖拉机,都是高中生做机手。农技员管打药,也是个高中生。我高中毕业那年,刚回到家便赶上抢收水稻,莫名其妙就被队长安排做收割小组的组长,其实我啥也不会,就当了8个叔伯婶婶姐姐的领导。不过,他们干活很自觉,从来没有行使过领导的权力。生产队里没文化得有一技之长,队长安排工作主要是看你有什么特长,没特长没文化力气又大,得,最苦最重的活脱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