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刘祚坤对咸宁市民政局双拥办的工作人员说道:“同志,我在朝鲜立过一等功,为何我孙子当兵却被拒绝了?” 1953年的朝鲜战场,美军轰炸机的轰鸣撕裂夜空,装满航空汽油的列车在轰炸中燃起熊熊烈火,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战场上,这些汽油关乎无数战士的生命与战机的安危,千钧一发之际,一名志愿军战士毫不犹豫地冲向火海,他用铁锹奋力撬开变形的车厢,在枪林弹雨中徒手搬运滚烫的汽油桶。 此人正是刘祚坤,在长达两小时的生死抢救中,他一人抢出85桶汽油,最终累到昏迷不醒。 这位舍生忘死的战士,出身于湖北咸宁的贫苦农家,父母早年惨死于日军暴行,吃百家饭长大的他,在新中国成立后毅然投身抗美援朝战场,刘祚坤用血肉之躯守护战略物资的壮举,让他荣获志愿军一等功、“国际二级战士”勋章。 但归国后的他,选择隐姓埋名回到家乡务农,将所有勋章证书锁进木箱,一藏就是四十余年,直到1998年冬天,刘祚坤的长孙怀揣报国之志报名参军,却因有些人的暗箱操作面临落选,看着孙子失望的眼神,这位沉默半生的老兵终于颤抖着取出珍藏的荣誉,泛黄的证书上“一等功臣”四个字,让所有人为之震撼。 如今,刘作坤的孙子已成为一名优秀军人,训练场上,他常常抚摸着爷爷的勋章照片,耳畔仿佛回响着老人临终前的嘱托:“要做对国家有用的人”,在他心中,爷爷不仅是冲锋陷阵的英雄,更是用一生诠释忠诚与奉献的榜样,每一次紧急任务,他都主动请缨,每一次艰苦训练,他都咬牙坚持,誓要传承这份刻进血脉的家国情怀。 刘祚坤的故事,是无数英雄的缩影,在国家危难时他们毅然挺身而出,以血肉之躯筑起抵御外敌的钢铁长城,在和平年代悄然隐退,将满身荣光深埋心底,化作田间地头的汗水、街头巷尾的平凡坚守。 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却用一生践行着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承诺,那一枚枚布满岁月痕迹的功勋章,不仅是个人英勇事迹的见证,更化作对下一代的无声教诲——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将国家与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他们的奉献,让“英雄”二字永远闪耀着最纯粹的光芒,成为跨越时空、激励后人奋勇前行的精神火炬,这份精神,如同接力棒般代代相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和“点赞”,方便您下次看到更加精彩的内容,祝您生活愉快,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