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850年夏天,林则徐刚刚接到钦差大臣的任命,准备去广西平乱,他年纪大了,身体不

1850年夏天,林则徐刚刚接到钦差大臣的任命,准备去广西平乱,他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却执意亲自上阵。 他早就听说广西匪患严重,太平军势头正猛,可他没想到,这次任务会成了他生命最后一程。 他人在潮州,才走到半路,就在普宁病倒了,病床上,他拉着随从的手,说了一句:“俄罗斯终究是祸患,你们早晚会看到。” 他这句话,后来被很多人说成了“预言”,但在当时,没人太在意。 林则徐是在被贬了七年之后才得以重用的,晚年的他回到家乡福州,看着街头巷尾的百姓过得越来越苦,心里堵得慌。 大街小巷到处是赌“花会”的人,银子一把把输光,男人吸鸦片,老婆孩子讨饭,家破人亡的不在少数。 他去乡下走了一圈,回来说:“江河日下,穷到骨头里去了。”不是一句感慨,是血淋淋的事实,他很清楚问题在哪儿:鸦片、赌博、苛税。 他写信给朋友,说这三害不除,国家撑不了几年,他提到“安得周处复生,为闾阎除此三害”,话虽文绉绉,其实就是气不过这帮贪官和无良商人合起伙来压榨百姓。 他在福州住下不久,就开始四处奔走,有人找他调解债务纠纷,有人来请他帮忙减税,他都管。 可他管得再多,也扭转不了清王朝腐败的局面,他在地方上拼命折腾,北京那头照样层层盘剥。 林则徐晚年身体不好,但脑子一直清醒,他在新疆那几年流放日子里没闲着,天天看书查地图。 他发现,俄罗斯的野心比英国更大,英国打仗靠船,俄罗斯是陆路接壤,翻过山就能打到西北。 他看过沙俄跟清朝签的《尼布楚条约》,心里清楚:沙俄一步步蚕食中国的边疆是老套路。 他在给朝廷的奏折里反复提到俄罗斯的危险,可惜北京那边只当他在危言耸听,没人听得进去。 他被放逐那会儿,住在伊犁附近,看过太多贫苦百姓,有人冬天没鞋穿,有人吃树皮熬过去。 他常说:“这地方守不住,中原也完。”这话,几十年后左宗棠打回新疆时被反复引用,可惜林则徐自己没能亲眼看到那一天。 道光三十年这一年,他再次被启用,太平天国的事已经闹了起来,朝廷上下没人敢说能稳住局势。 有人想到了林则徐,说他镇得住场面,朝廷派他为钦差,让他火速赶往广西,他本来不想去,一是年纪大,二是病没好利索。 可他犟,说:“生死事小,国家事大。”他知道兵不能散,主张效仿湖南人搞湘军的那套,练一支精兵再说,可他刚说完没多久,就病倒了。 他从福州坐船南下,到潮州的时候就已经发烧,到了普宁,当地气候湿热,他水土不服,加上长途劳累,病得越来越重。 那几天他嘴里总念叨俄罗斯、太平军、鸦片,念得连身边人都听不清了。 他身边只有几个随从,一边给他擦汗,一边给朝廷写信请医,可没几天,他就死了。 他死后,清廷追谥他为“文忠”,说他忠心为国。可追封有什么用?他嘴里说的事,一个接一个都成了现实。 八年后,清廷签了《瑷珲条约》,割地给了沙俄,再过几年,太平军攻到南京,差点把朝廷推翻,林则徐死前提的那三害,鸦片、赌博、苛税,一个都没解决。 林则徐在新疆时编了一本《四洲志》,他找了传教士和西方地图资料,把世界局势写进去。 后来魏源拿去扩充成《海国图志》,这本书后来成了洋务运动的思想根子。 有人说林则徐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这话不假,他看的比别人远,可惜他的建议没被采纳。 他要是再多活几年,也许能亲手练一支能打仗的队伍,不至于死得那么憋屈。 他死的时候,很多人都不知道他的价值,可几十年后,左宗棠收复新疆,曾国藩训练湘军,洋务派兴起,很多人的思想都跟林则徐脱不了关系。 他写过:“西域在手,中原无忧。”这句话左宗棠也说过,林则徐不是光动嘴皮子,他是早就把战略图铺开的人。 有人说他的一生是一场悲剧,他最辉煌的时刻,是在虎门销烟;可他最深刻的思考,是在流放途中和临死前。 那些思考没人听,也没人看重。他死后那些年,清王朝节节败退,鸦片又卷土重来。 朝廷忙着内斗,边疆也顾不上,每一样,林则徐都早就提醒过,可朝廷听不进去,只想着眼前的权力和安稳。 如果说他死前有什么遗憾,那就是没能带兵去广西,也没能当面告诉皇帝俄罗斯的野心。 他把能做的都做了,但终究力不从心,他走了,留下一堆奏折和书稿,还有一大堆没人愿意看的警告。 直到晚清真正危机爆发,人才慢慢想起这个福建老人曾说过什么。 林则徐晚年的故事,没有多少人写进教科书,可他的挣扎、愤怒和那些反复写在奏章里的话,今天读起来,还是让人沉默。 他不是没看到出路,他是看到了出路,却没走到那一步,他用一生去撞一堵墙,撞穿了一点,可墙还是没塌。

评论列表

别爱发
别爱发 2
2025-05-02 12:16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