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重庆,1942年,胡蝶刚落脚没多久,就住进了戴笠特地安排的公馆,传言说这是“软禁

重庆,1942年,胡蝶刚落脚没多久,就住进了戴笠特地安排的公馆,传言说这是“软禁”,也有人说她是自愿的。 可就在她丈夫潘有声被突然调往昆明那天晚上,胡蝶从窗缝里看到院子里站着戴笠,手里拎着一只木箱,里面是她丢失的珠宝和洋装,还有一张纸条——“从今天开始,你是我戴某人的人了。” 戴笠第一次见胡蝶,是在1930年代初的一场电影放映会上,他没说话,只是一直盯着银幕。 后来有人说,他把胡蝶演的《香艳闺情》整整看了87遍,每天一个人坐在贵宾席,带着墨镜,谁都不准靠近,那年,他刚调入军统,是特务圈子里最难缠的人物。 1937年抗战爆发,胡蝶和丈夫潘有声从上海逃到香港,躲避日伪,当时胡蝶拒绝拍摄亲日影片,被彻底封杀。 1941年底,他们打算从香港转往重庆,沿途被劫,30箱行李不翼而飞,这个“丢行李”的故事,被说成是戴笠安排人做的,目的是“逼胡蝶上钩”。 到重庆后,戴笠确实出手了,他让人出面接待胡蝶夫妇,说是“照顾电影界抗战人士”,实际上他亲自过问胡蝶住哪儿、吃什么、穿什么。 潘有声被安排去昆明,完全不经本人同意,据军统档案记载,这是戴笠亲签的调令。 胡蝶一个人被留下,住进了杨家山的一处别墅,这房子是戴笠让人连夜翻修的,外表看是招待所,实际上进出管控极严,连下馆子都得军统安排。 有天胡蝶说她想吃上海的生煎包,第二天早上厨房里就出现了一整箱从成都空运来的面粉,还有刚送来的上海厨师。 她说她喜欢果子狸,戴笠立马从云南拉了四只过来,还送了一张画,上书“香蝶藏深宫”,这不是追求,这是宣示主权。 潘有声后来被指控“私藏枪支”,关了整整两个月,有人说这是戴笠设的局,一开始没打算放人。 胡蝶哭着去找戴笠,说她可以搬到别的地方住,只求别动她丈夫。 戴笠没说话,只让人第二天送来一份离婚协议书,那天胡蝶签了字,三天后潘有声出狱,没再回重庆。 这段时间,军统内部传得沸沸扬扬,沈醉后来在《我所知道的戴笠》里写过,戴笠对胡蝶“不是追求,是控制”,还说两人“实质上同居了三年”。 但问题是胡蝶自传里说她在重庆最多住了八个月,她拍了一部抗战电影《建国之路》,几乎每天都在片场,出席公开活动时也从不回避镜头,这个时间线怎么也拼不出“三年同居”这回事。 1944年底胡蝶离开重庆,再见戴笠已是1946年初。 那会儿戴笠对外放风,说要娶胡蝶,甚至有了所谓“婚书”,可几个月后,他就坠机身亡了。 事故发生得突然,飞机失事于浙江,一说是天气,一说是设备故障。 黑匣子没公开,残骸中被发现了一份未烧完的纸张,上面果真写着“婚礼筹备清单”,连请柬名单都有。 戴笠死后,胡蝶出现在一场慈善晚会上,记者拍到她穿着旗袍,神情平静,还有人说她当晚微笑着鼓掌。 很多人解读为“终于摆脱了控制”,可胡蝶在后来的访问里说:“那天我不知道他死了。” 这事也没法查实,能查的,倒是她在重庆那段时间的“行李事件”,30箱行李被劫,是当时报纸都登了的。 后来胡蝶说,是军统内部人劫走的,但其实真相更复杂。 根据台北“国史馆”保存的一份电报,当时一个叫杨惠敏的特工因执行秘密任务走私美军物资,被戴笠怀疑“私吞”胡蝶的财物,关了三年。 这个“行李劫案”可能根本不是为胡蝶,是为了借题整人。 戴笠对胡蝶的执念像是从电影里抄出来的,他为她修别墅、烧档案、安置亲属,甚至派特工陪她散步。 他说:“她不答应也得答应。”可胡蝶在晚年却一直回避谈这段往事,只在一次口述中提到,“我对他没有情感,他对我也不是爱情”。 她说戴笠想利用她来稳住电影圈,她就配合了一下,谁也没说过“爱”这个字。 有一种说法,是胡蝶利用戴笠打通政界,甚至参与了对日情报传递。 她确实在抗战时期多次捐款,参加募捐活动,还在戴笠安排下给香港送过药品。 这些都查得到,有军统留下的物资清单,她并不是全然被动的角色,有时也会借力打力,为自己和家人争取安全。 回头看,戴笠和胡蝶之间这笔旧账,没有谁是赢家。 一个是铁血特务头子,为一个女人翻天覆地,最后落得一命归西;一个是民国第一影后,在乱世中小心翼翼地活着,躲过子弹和舆论,最后老死台北小屋。 谁真心,谁算计,没人说得清楚,可故事一直传着,因为里面有爱,有恨,有政治,有欲望,就像老电影一样,让人忍不住一看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