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血性地主黄有:被俘后把300日军骗入老林活活冻死,牺牲时仅39岁! 雪花纷飞的冬

血性地主黄有:被俘后把300日军骗入老林活活冻死,牺牲时仅39岁! 雪花纷飞的冬夜,东北小兴安岭深处,一个浑身是血的男子踉踉跄跄地在雪地上艰难前行。他的四肢已被严寒侵蚀,每一步都像踩在刀尖上。这个男子就是黄有,一位曾经富甲一方的大地主,而此刻,他正从300多名日军的包围中逃脱出来。 黄有,1899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作为家中长子,他在21岁时独自迁往汤原县太平川永祥屯(后来因他而改名为黄有屯,现今的义兴村)。凭借着过人的勤劳和智慧,短短二十余年间,黄有从无到有,逐渐积累起了令人羡慕的家业:良田4500亩,马匹10余匹,大车两挂,成为汤原县当之无愧的富户。若是在和平年代,这般家底足以让他和家人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然而,历史没有给黄有平静安逸的机会。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侵占东北,烧杀抢掠,无所不为。面对侵略者的暴行,在杨靖宇、赵尚志、马占山等爱国人士的带领下,东北人民奋起抵抗。 1934年春,中共汤原中央书记夏云杰决定在太平川建立抗日革命根据地。当年6月15日,夏云杰召开了一场人民动员大会,号召当地有识之士支援游击队。黄有听了演讲后热血沸腾,他对夏云杰说:"我黄有没什么本事,但有一颗爱国的心,只要能抗日,倾家荡产我都愿意。"他慷慨解囊,捐献5匹马、6支枪,还变卖了100多石粮食,将所得款项全部捐给了抗日游击队。 然而,仅仅捐献财物已不能满足黄有报国的决心。1935年,随着日军对东北游击队的打击日益猛烈,抗日形势愈发严峻。一个寒冷的夜晚,黄有向家人表达了亲自参加抗日队伍的想法。家人哭成一片,苦苦劝阻:"我们家大业大,过好自己的日子就行,抗日救国是国家的事,犯不着趟这浑水。" 但黄有的心意已决,他深情地对家人说:"没有国,哪有家?当亡国奴的滋味不好受啊!等我们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再重建这个家。"说完,他带着卖粮的钱款,头也不回地走向了抗日的战场。 1937年冬,黄有在执行稽查任务时不幸落入日军手中。被一群日军扒去上衣,绑在大树下,寒风刺骨,痛苦难当。日军得知他是抗联高级干部后,却突然变了脸色,生起火堆,给他穿上暖和的棉衣,一边威胁一边许诺:"只要你带我们找到抗联的营地,不仅放了你,还能让你吃香喝辣的!" 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黄有内心迅速盘算着对策。表面上唯唯诺诺,装出谄媚的样子说:"我知道秘密营地在哪,但是你们得答应我,事后不仅要放了我,还得给我点好处费!"日军见他这副"汉奸"嘴脸,信以为真,当天下午就准备了行装,让黄有带路前往小兴安岭深处。 寒冬的黑夜里,黄有带着300多名日军踏上了前往"抗联密营"的路途。他心中早有盘算,刻意避开了所有真实的抗联营地,将日军带入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深处。东北的冬季,气温常常低至零下四十多度,大雪覆盖了一切路标,对于不熟悉地形的日军而言,这里简直就是一座巨大的冰雪迷宫。 几天过去了,日军逐渐感到不对劲,质问黄有到底要去哪里。黄有故作惧怕地解释:"太君,抗联的秘密营地是很难找到的,我要找到它要花很多时间。很快就会有一个非常隐蔽的营地,太君尽管放心吧。" 第四天,黄有带领日军来到一个废弃的木屋前。日军兴奋不已,以为终于找到了目标,立即摆好队形冲了进去,却发现屋内空无一人。恼羞成怒的日军拔出手枪指向黄有,质问他是否耍花招。黄有镇定自若地解释:"太君,这可不能怪我。这里确实是抗联联军的秘密营地,不然这么个鬼地方怎么会有一栋木屋呢?太君,我这几天一直带着太君们寻找抗联联军的秘密营地,不知道他们竟然走了。在前面两座山上还有一个大营地,我这会带你们回到过去。" 日军勉强接受了这个解释,但已经疲惫不堪。当天晚上,他们围着火堆睡着了。黄有看准时机,趁着守卫打盹的瞬间,悄悄离开了营地。他不顾四肢已被严重冻伤,一口气跑出三十多里,直到体力不支倒在雪地上。后来,他被路过的抗联武装部留守处副处长宋希斌发现并救助。 醒来后,黄有立即向组织汇报了日军的方位和行进路线。尽管当时的密营主要是伤员休息地,战斗力不足,但抗联仍抽调了四五十名战士,根据黄有提供的情报,对迷失在深山的日军发起了袭击。失去向导、粮食告罄、被冰天雪地包围的日军已经濒临崩溃,这次突袭彻底打散了他们。 黄有因冻伤无法行动,被留在密营养伤,组织派两名战士照顾他,并留下了仅剩的一点粮食。不幸的是,当这两名战士外出寻找补给时不幸被敌人发现牺牲。黄有孤身一人留在营地,最终因伤势恶化和缺乏食物而牺牲,时年仅3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