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上海一对知青未婚生下孩子后,便抱给了老乡,临别时,女知青痛哭道:“18岁时,能让我见他一面吗?”18年后,女知青找到了老乡家,没曾想,老乡却说:“我也2年没联系他了!” 上世纪60年代末,知青运动席卷全国,成千上万的城市青年被送到农村接受“再教育”。李敏香和陈怀山就是其中一对。两人都是上海人,李敏香家里是普通工人,性格坚韧,适应能力强,到了农村很快就学会了插秧、挑水这些活儿。陈怀山则是个壮实的小伙子,力气大,心眼实,干农活特别麻利。1968年,他们被分配到云南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开始了全新的生活。村里条件艰苦,吃的是粗粮,住的是土房,但两人凭着年轻人的干劲,慢慢融入了当地。 在劳动中,李敏香和陈怀山渐渐熟络起来。两人经常一起干活,聊聊上海的往事,聊聊对未来的打算。那时候,知青之间谈恋爱并不少见,但大多藏着掖着,毕竟那个年代风气保守。他们俩的感情也是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自然萌芽的。李敏香喜欢陈怀山的踏实,陈怀山则欣赏李敏香的坚强。日子虽然苦,但彼此的陪伴让生活多了一点温暖。 1970年夏天,李敏香和陈怀山的感情迈出了关键一步。那天干完活,天突然下起了大雨,田边没地方躲,他们就挤在一个小棚子里避雨。感情一冲动,两个人发生了关系。几个月后,李敏香发现自己怀孕了。这事儿在当时可是天大的麻烦。未婚先孕,不光是个人耻辱,还会连累整个知青点的名声,甚至可能被批斗。陈怀山得知后,既愧疚又着急,想娶李敏香,可家里远在上海,结婚的事根本没法马上办。 他们瞒着所有人,挺到了孩子出生。1972年初,一个男孩呱呱坠地。可孩子生下来,他们更慌了。知青的生活已经够艰难,带着个孩子根本没法过下去。村里人迟早会发现,到时候舆论的压力会把他们逼上绝路。陈怀山咬着牙跟李敏香商量,最后决定把孩子送人。他们找到村里一对老实巴交的小王夫妇。小王家没孩子,愿意收养这个男孩。李敏香强忍着泪水,把孩子交给小王夫妇,只提了一个请求:“18岁时,能让我见他一面吗?”小王夫妇看她可怜,点头答应了。 孩子送走后,李敏香和陈怀山的生活表面上恢复了平静,但内心的煎熬却一天也没停过。李敏香每天干活时,总会不自觉地想到孩子,想他是不是吃饱了,有没有人好好照顾他。陈怀山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也满是愧疚。他觉得自己没保护好李敏香,更没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两人感情虽深,却因为这件事多了些说不清的隔阂。 1979年,知青返城政策放开,李敏香和陈怀山先后回了上海。回到城市后,他们的生活轨迹分开了。李敏香找了份小学老师的工作,教书育人成了她新的寄托。她从没结过婚,心里始终放不下一个念头——那个被送走的儿子。陈怀山则参了军,凭着努力当上了副连长。他也想过找李敏香,可母亲坚决反对,嫌弃她“过去不清白”,两人最终没能走到一起。各自忙碌的生活中,他们对孩子的思念却从没淡去。 1990年,孩子18岁了。李敏香再也坐不住,她决定兑现当年的请求,去找儿子。她攒了点钱,托人打听当年那个村庄的消息。好不容易联系上小王夫妇,她满怀期待地赶了过去。可到了老乡家,小王夫妇却告诉她:“孩子两年前出去打工,之后就没消息了。”李敏香愣住了。她问遍了村里人,可没人知道孩子的下落。18年的等待,突然变成了更大的未知,她心急如焚,却又无从下手。 回到上海后,李敏香不甘心就这样放弃。她开始四处求助,甚至在报纸上登了寻人启事,写下孩子的出生时间和送养的经过。她每天守着电话,生怕错过任何线索。几个月过去了,依然没有消息。她一度觉得自己可能永远找不到孩子了,但母爱支撑着她不肯放弃。终于有一天,电话响了。一个年轻男人的声音传来,说自己叫小云,怀疑李敏香可能是他的亲生母亲。李敏香激动得手都在抖,连夜赶到小云打工的城市。 见面后,李敏香通过小云的讲述和一些细节,确认他就是自己18年前送走的儿子。小云说,他小时候过得还算安稳,小王夫妇对他很好。可长大后,他想出去闯荡,两年前离开村子去外地打工,后来跟小王夫妇断了联系。李敏香听完既欣慰又心酸,欣慰的是儿子长大了,心酸的是这些年他独自漂泊,没人照应。 母子相认后,李敏香带小云回了上海。她帮他在工厂找了份工作,还把自己的积蓄拿出来给他安顿生活。小云一开始有些拘谨,但慢慢被母亲的关怀打动,母子俩的关系越来越融洽。李敏香把这些年对儿子的思念都化成了行动,尽量弥补失去的时光。陈怀山后来听说了这件事,虽然没能和李敏香重修旧好,但他也默默支持着。他开始做公益,帮助那些生活困难的人,或许是想用另一种方式弥补当年的遗憾。 这个过程并不容易,李敏香找儿子时吃了不少苦,也花了很多心思。小云在外漂泊的两年,也经历了不少坎坷。可正是这些波折,让母子团聚的那一刻显得格外珍贵。李敏香用18年的坚持,证明了母爱的伟大。小云的命运虽然多舛,但最终还是回到了母亲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