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1985年,日本超越了美国成为当时“世界最大芯片生产国”,美国下狠手,一纸禁令宣判了东芝的“死刑”。25年后,任正非收到一份的警告:“若欧美突然给华为断供,你们该如何自处?” 20世纪80年代,日本半导体产业牛气冲天。靠着技术创新和政府撑腰,日本在1985年拿下了DRAM市场80%的份额,NEC、东芝、日立这些名字响当当,直接威胁了美国的科技霸主地位。那会儿,日本通过VLSI项目整合资源,芯片技术突飞猛进,成了“世界最大芯片生产国”。 时间快进到25年后,华为也碰上了类似的坎儿。2010年前后,华为在全球电信市场崭露头角,可任正非心里清楚,东芝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他早早就敲响警钟,说过:“没自己的技术,就是待宰的羊。”那时候,华为就开始憋大招,搞海思芯片和鸿蒙系统。 2018年,美国以安全为由掐断华为芯片供应,可华为没倒。靠着麒麟芯片和鸿蒙系统,华为硬是撑住了,还在5G领域跑在前头。2019年,鸿蒙系统在东莞开发者大会亮相,2020年麒麟9000芯片问世,5nm工艺直接跟国际顶尖水平掰手腕。虽然制裁让芯片生产卡了壳,华为没坐以待毙,跟国内厂商合作找新路子,还投10亿美金搞智能汽车,云计算也干得风生水起。2023年,华为收入涨了10%,净利翻倍,韧性不是盖的。 说起自主创新,不能不提稻盛和夫。这位日本传奇企业家,1932年出生在鹿儿岛,小时候家里开小印刷店,他就爱捣鼓机器。二战时家被炸毁,他靠做纸袋撑家,1955年大学毕业后进了松风工业,搞陶瓷研究。他开发出高频绝缘体forsterite,还弄出隧道窑批量生产,技术牛得不行。 1959年,27岁的他带着7个同事,拿300万日元创立京瓷。创业那会儿,条件差到不行,他守着炉子熬夜搞研发,硬是靠精密陶瓷技术打开市场。他老说:“自主研发是命脉。”后来,京瓷不仅打破美国技术封锁,还在1985年搞出KDDI,解决日本通信费贵的问题,几年就进了世界500强。稻盛和夫2022年去世,可他的故事和哲学还在影响着无数人,包括任正非。东芝和华为的故事,像是历史给我们上的两堂课。东芝当年牛哄哄,可没抗住美国的压力,核心技术短板暴露无遗,摔得狠。华为不一样,早早布局自主研发,虽然被制裁压得喘不过气,但硬生生顶住了。 这俩案例摆一块儿看,答案明摆着:靠别人不如靠自己。外部环境再恶劣,手里有硬货就不怕。日本半导体危机是教训,华为的突围是希望。企业也好,国家也罢,自主创新这条路,绕不过也输不起。 华为能挺过来,不光是技术的事儿,还有战略眼光。2010年任正非就看到风险,十几年砸7600亿搞研发,这不是小数目,是赌命的决心。反观东芝,技术强归强,可战略上没跟上,被动挨打。 现在轮到我们想想,科技竞争越来越狠,中国企业能不能一直跑在前头?华为的路能复制吗?说白了,创新不是喊口号,得真金白银砸进去,还得有不怕输的胆子。未来咋走,咱普通人也能聊聊,毕竟这不光是企业的事儿,也是国家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