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张秀琳在山东省博物馆参观时,突然被大厅一角带有耳朵的青铜锅吸引,她仔细查看铜锅上的花纹,大吃一惊:“咦,家里的一个青铜盖怎么和这东西那么像,难道是它的盖子?” 话音刚落,张秀琳脸色大变,转头就往家里跑的,一路上,张秀琳的心都是吊着的,如果家里的青铜盖真的和青铜锅是一体的,那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张秀彬不懂文物,跟着来也是看个新奇,跟着朋友走着走着,都快要听讲解听得睡着了,突然在一个角落里看到了一个没有盖子的锅,身上的花纹很奇特,张秀彬越看越觉得熟悉。
突然想起来了,一拍手说道,“我说怎么这么熟悉呢,我们家有个锅盖上面的花纹一模一样,诶你看这个锅还没有盖子……”
突然,张秀彬意识到了什么,声音越来越小,旁边的解说员过来说道,“这口锅可是一个老古董了,它呢早就被送来了省博物馆,但是你看着上面的齿痕,说明这口锅肯定是有锅盖的,不知道什么原因,专家找到的时候,只看到了锅没有盖子,说起来这也不算是一口锅,这是一个颂簋。”
簋盖倒扣就像一个铜碗,在古时候,簋本来就是一种用来盛放饭食的器皿,也被用来当做祭祀的礼器,这也是张秀琳一直拿它当成碗的原因。
完整的颂簋通高30.1厘米,口径24.2厘米,重13.2千克,隆盖,上有圆圈把手,中间有盘龙纹饰,极为少见,上面一圈都刻着一圈铭文,上面文字大概记录了颂簋的来历。
它是周王赏给自己的下属官吏颂,之后颂就把它当做传家宝传了下来,之后考古学家再发现他的时候就给他起名为颂簋。
这个颂簋呢后来因为颂家族的消亡,流落在外,当时被一个著名的文玩爱好者,姓丁的学者拿走了,后来只有锅回到了博物馆,盖子现在还没有找到。
听完解说员的介绍,张秀彬越来越觉得可能家里的盖子就是这个锅,于是她就问解说,“这个锅和锅盖有什么特别明显的配对特征吗?”
解说员给她指着锅上的字,“当时人们会在配套的器皿上留着相同的标志,这不是,这个簋上就刻着字,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另外一部分上面也刻着字的。”
说着还给她指了指上面的文字,张秀彬一看,和家里的锅盖一模一样,于是马上告别了朋友跑回家,把这件事情告诉了丈夫。
丈夫一开始还不信她的话,但是听见张秀彬说自己家里是不是有人喜欢收藏古董的时候有点动摇了。
自己太爷爷听说就是收藏古玩的,但是这件事情他都不是很清楚,所以从妻子嘴里听到爷爷两个兄弟分家的时候,就决定带着家里的锅盖去博物馆找专家看看。
于是两个人背着锅就来了博物馆,找了一个考古学家,他看了一眼,激动的拍了一下桌子,“这个肯定就是颂簋的盖子,想不到找了这么久,在你们手里,等一下,我在找人看一看。”
说完就马上给自己的同伴打电话,不一会,几个人匆匆忙忙推开门,衣服都没穿好,也顾不得别的,直接冲上来看着桌子上的颂簋。
几个人研究了一下,最后都一致认为这就是颂簋,于是开口问张秀彬夫妻二人,“这个颂簋是文物,请问你们二位能不能把它捐给博物馆。”
张秀彬看了一眼丈夫,两个人都是一脸欣喜的神色,连忙点点头,“这个锅啊,早就放在家里闲置了,又是文物的,还是交给国家比较放心。”
丁家没落后,弟兄在分家产时,这件颂簋的盖、身也分割了。20世纪40年代,胶东古物管理委员会黄县文管分会收集到了簋身,后转入山东省博物馆。
而张秀彬的丈夫作为丁家的传人,自然继承了从爷爷那辈流传下来的颂簋。
时至今日,传世的颂簋一共有六件,但山东博物馆的这件颂簋,是国内唯一一套盖身完整的颂簋。
这套颂簋作为山东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一直被好好的保存到现在,而且当时还因为张秀彬夫妇的无私奉献,山东省博物馆还专门给他们两个人颁发了锦旗,一直保留到现在,在颂簋的旁边也有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