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奇怪!不是学霸也能进斯坦福! 斯坦福今年在中国只录取了28名学生,其录取的标准让人瞠目结舌! 你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情况? 说明90%的家长,卷的方向全错了! 与往年不同的是,这些学生并非都是ACT满分,也并非都来自富裕家庭或国际学校。 他们的背景相当的多元,有的来自人大附中、深圳中学、南京外国语学校等公立学校,也有来自青岛二中、银川一中等非一线城市的学校。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被录取的学生中,有的没有奥赛金牌,有的没有参加过一次夏校,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 拥有极端到近乎“变态”的个人标签。 什么意思啊? 比如有个男孩,他花了三年时间一直在干一件事情:给城中村的孩子造AI家教机器人。 这种执着和热情,你能想象吗?你家孩子会这么干吗? 去年还有个深圳的女孩儿,业余时间一直在研究日本佛教寺庙,甚至写了一篇问询日本政府的文章。 更离谱的是,国外有个GPA才3.7的孩子,因组织流浪汉学编程而被录取! 所以,如果你还在逼你的孩子刷AP,醒醒吧!斯坦福要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霸”,而是那些在某个领域做到极致的“偏执狂”! 你的孩子要么在PS里写拆了500台手机研究电池,要么写喂流浪猫成了社区KOL。 真的是不疯魔不录取啊! 但说实话,普通家庭真的很难让孩子拥有这种极端个人标签,因为根本玩不起这种游戏,也没资源让孩子变成“变态”。 那就记住,咱们要么极致,要么平庸,斯坦福没有中间选项。 对于斯坦福的这种录取标准,网友们议论纷纷: 这不是变态,是深爱一件事情,钻研它,把它做到极致,斯坦福要的就是这种精神,不限领域,而不是只会考试的书呆子。 这种名校录取标准,说到底要的是家里至少不差钱,又会卷的家庭。所谓的个人标签太容易掺水,难以真正衡量一个学生的真实能力。 可能他们想筛选出真正有理想的天才吧,但这种标准是否公平,是否能真正选出人才,还不知道呢! … 我个人觉得—— 斯坦福的录取标准,反映了当前教育理念的一种转变。 传统的应试教育,正在被一种更注重个性和实际成就的教育理念所挑战。 这种转变,有其积极的一面,那就是鼓励学生追求自己的兴趣和梦想,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高分。 可是,这种标准就完美无缺吗? N0! 首先对那些来自普通家庭、没什么资源的学生不利。 其次,个人标签的真实性存疑,容易被夸大或掺水。 再就是,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仅仅是追求某个领域的极致。 或者是说: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唤醒学生沉睡的天性、潜能和梦想,唤起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和自律,焕发生命的活力和人性的光辉。 那么,你觉得斯坦福今年的筛选公平吗?跟国内的考试比,是不是更能够筛选出真正的人才呢? 欢迎大家来评论区留下精彩妙评!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