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新疆遭遇蝗灾,浙江调派10万只鸭子来空运驰援,这些“鸭兵”部队到达后,开展地毯式的捕食,连一只蝗虫都不放过,一个月内“鸭兵”的战绩如何? 那年春末,新疆的农民还在憧憬丰收。克拉玛依、伊犁的田野绿意盎然,麦浪翻滚,牧草茂盛。 然而,5月初,蝗虫来了。它们像一阵黑色的风暴,铺天盖地,嗡嗡声让人头皮发麻。农民老王回忆:“我站在田边,眼睁睁看着麦子被啃成光杆,蝗虫爬满地面,连树皮都不放过。” 据统计,这次蝗灾波及3005万亩土地,其中1600万亩重灾区几乎颗粒无收。蝗虫密度最高时,每平方米上万只,繁殖速度惊人。 农民们试过传统方法:喷农药、点火烧、敲锣赶,可效果微乎其微。农药污染了土壤,火烧毁了草场,蝗虫却越战越勇。 老王攥紧拳头,红着眼眶说:“那是我一年的心血啊!再这样下去,全家都得喝西北风。” 就在这危急关头,千里之外的浙江传来了消息:10万只鸭子要来救场! 2000年的浙江,养鸭业正如火如荼。绍兴麻鸭以体型大、食量猛闻名,每只鸭子每天能吃200只蝗虫,还能刨土啄食虫卵,堪称蝗虫的“天敌”。 浙江省农科院的专家们灵光一闪:与其让农民苦战,不如派鸭子出马! “以鸭治蝗”的方案很快敲定。绍兴的鸭农们忙碌起来,精挑细选10万只身强体壮的麻鸭。这些鸭子被装进特制笼具,分批登上飞机,准备飞往新疆。 运输过程堪称一场“后勤大战”:鸭子需要通风、饮水,还要防止长途颠簸受伤。 鸭农老李拍着胸脯说:“这些鸭子可是我们浙江的精锐部队!到了新疆,保准让蝗虫片甲不留!” 飞机上,空乘人员看着满舱“嘎嘎”叫的鸭子,既新奇又紧张,生怕这群“乘客”闹腾起来。 6月初,10万只“鸭兵”终于抵达新疆。克拉玛依的田野上,牧民们目瞪口呆:一笼笼鸭子被放出来,橘黄色的嘴巴闪电般开合,蝗虫像被吸尘器吸走一般,瞬间少了一片! 鸭子们自觉排成纵队,像训练有素的军队,展开地毯式搜索。它们不仅吃成虫,还用爪子刨土,精准捕捉藏在地下的幼虫和蛹。牧民小马乐得合不拢嘴:“这鸭子比我们人还聪明!一上午就清了半亩地!” 但挑战也随之而来。新疆的夏日炎热干燥,鸭子不适应高温,容易中暑。当地政府迅速行动,搭建遮阳棚,挖临时水池,确保鸭子“后勤无忧”。 一个月后,战果惊人:10万只鸭子消灭了约60亿只蝗虫,受灾田野重现绿色!老王站在田边,看着重新冒芽的庄稼,激动得泪流满面:“这些鸭子,真是我们的救星!” 灭蝗任务完成后,10万只鸭子的去向成了焦点。部分鸭子被分给当地农户继续饲养,部分因市场需求进入市场。绍兴麻鸭肉质肥美,一时间供不应求,甚至被网友戏称为“战功赫赫的英雄鸭”。 然而,网上也出现了争议。有人调侃:“卸磨杀驴,鸭子立了功还得上餐桌,太讽刺!” 专家却解释:“鸭子本身就是经济禽类,灭蝗后物尽其用,既符合实际,也为农户增收。” 这场争议并未掩盖“鸭兵”的功绩。新疆随后推广“农闲养鸭、农忙灭蝗”模式,鸭粪还改善了土壤肥力,形成“灭蝗-肥田”的良性循环。 2000年的这场蝗灾,险些让新疆农民血本无归。浙江的10万“鸭兵”,不仅挽救了3000万亩农田,还为全球生物治蝗提供了宝贵经验。 从鸭农的精心挑选,到科研人员的奇思妙想,再到牧民的全力配合,这场跨省救援展现了“全国一盘棋”的团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