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抗战中,新四军运送物资,队伍足足有一公里长,突然浓雾四起,团长暗叫不好,下令加快

抗战中,新四军运送物资,队伍足足有一公里长,突然浓雾四起,团长暗叫不好,下令加快速度,不料前方忽传来激烈枪声,他们竟然和日军迎面撞上。

1942年10月的一天,在皖中地区花山脚下,一个气喘吁吁的新四军侦察员,正在向第七师独立团的政委马长炎报告着情况。

马长炎眉头紧锁,看着眼前逐渐升起的雾气,又看了看身后运送物资的运输队,心中暗暗紧张。

他知道,这个时候正是部队的防御最脆弱的时候,一旦遭遇了敌人,危险性太大了。

远处传来了鬼子的喊叫声,如此看来,对面确实有大量的日军。他应该如何在前有强敌的情况下,将运输队平安的带过去呢?

在这之前,位于皖中地区的新四军第七师师部收到一封加急的电报,需要为前线部队运送物资,副师长傅秋涛拿着这封电报,心里明白,新四军的军部在前线一定出现了极大的困难,否则不会这么紧急的需要物资。

这里的资源丰富,凑集物资并不是难事,但是怎么才能把物资运送过去呢,要知道,这一路上经常有日军出没,万一被日军抢夺,这可是会帮了倒忙。

为了可以让物资平安的到达前线部队的手里,傅秋涛也犯了难,在带领人这块就足足想了好几种,最后只能派出自己最信得过的马长炎来完成这项任务。

马长炎接到任务后,火速赶来响应,他发现这次筹集的物资,数量非常多的。新四军给前线运送物资,队伍足足有一公里长,以及一封准确的命令。

马长炎一看,命令上写着,让押运部队取道无为,进入花山地区。等过了淮南,再由第二师接手。

马长炎看着命令,暗自捏了一把汗。这次押运行动距离长,目标大,确实是很难做到完全隐蔽。

主意拿定后,马团长下令以运输队为核心,前边放两个连开路,后面留一个连作后卫,左右各一个连,为运输队保驾护航。

因为这些物资是前线紧急需要,马长炎深知一定要平安送去,他决定在晚上人烟稀少的时候送去。

队伍出发后,尽管众人是摸黑赶路,但运输队的老乡们都对这条路很熟悉,这一路走来,速度也不慢。

走了很长一段时间,大家突然发现周围逐渐升起了大雾,这对于他们深夜赶路是十分不利的,况且还要提防敌人的动向。

到了这里,其实押运的任务已经完成了一大半。但是谁都知道,最后的几步才是最凶险的。日军在淮南铁路沿线驻有重兵,如果拦截运输队,新四军将会非常难办。马长炎命令七连,随时注意敌人的动向。

然而,祸不单行。此时的花山附近,雾气浓烈异常,几乎伸手不见五指。过了一阵,七连的侦察员急匆匆的跑回来报告,说日军已经来到花山的附近,距离运输队还有十几公里。

马长炎认为,在现在的这种情况下,只能让三支连队先到前面应对,而花山的地理位置很适合居高打低。随即便规划出最好的作战方案。

在现在这种雾气比较浓、看不清楚敌人的情况下,手榴弹比子弹好使。于是他命令,让三连每个人多带手榴弹,火速出发抢占制高点;五连抢占花山南面的制高点,策应三连;七连在三连的右侧部署,准备夹击敌人。

马长炎自己则是跟随三连行动,掌控整个战场局势。几支队伍在得到命令后,立刻开始向各自的防区奔袭。为了尽快到达指定位置,战士们全部轻装,跑步前进!

果不其然,在有利地形下,敌人猛烈的进攻被一步步化解,就在敌人反应过来自己所在的地理位置属于劣势,想要趁着雾气冲到山顶和我军展开近距离搏斗。

而此时早已埋伏好的三连,早就料到了这种情况:虽然他们看不见敌人到底在哪儿,但是却能听到山的另一侧传来的大呼小叫。

很显然,敌人正在另一侧爬山。如果让他们抢先登顶,三连的提前埋伏就失去作用了。

三连对着雾里狂轰乱炸,只能看见手榴弹爆炸的火星,以及听到敌人的惨叫。鬼子见情况不妙,这样打下去之后损失更加惨重,这才撤离了战场。

战士们和乡亲们看到打跑了鬼子,别提多高兴了,也都打起精神,带着物资,匆匆赶路,经过一夜的行军后,物资也是安全到达了前线。

而这一战,是日军的补充部队和新四军爆发的一次很典型的战例。双方战斗力此消彼长的现实,体现得非常明显。就连日军都在后来的电报表示,不可再轻敌,可见,这一战是真的打出了威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