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弄明白了, 印度国防部长辛格不去参加莫斯科阅兵式的原因! 俄罗斯5月9日胜利日阅兵在即,各国嘉宾名单却成了国际关系的"晴雨表",印度国防部长拉杰纳特·辛格以"印巴局势紧张"为由婉拒邀请,成为首位公开退出的外国高官,但转头又派副防长赴约——这套"退半步进半步"的操作,堪称外交界的"探戈舞步"。 辛格的解释看似简单,背后却暗藏玄机,就在他宣布决定的同一天,印度在克什米尔地区与巴基斯坦交火,此时远赴莫斯科确实不合时宜。 但更耐人寻味的是,印度仍坚持派出国防部二号人物潘卡吉·塞斯出席,既给足俄罗斯面子,又避免过度刺激西方——毕竟新德里正同时接受美国F-16战机组装线和俄罗斯S-400防空系统,这种"左右逢源"的功夫令人叹服。 这场阅兵式或将创下近年外交冷清之最,除印度副防长外,目前仅确认亚美尼亚、哈萨克斯坦等前苏联国家领导人出席。 对比三年前多国政要云集的盛况,克里姆林宫红毯显得格外空旷,不过俄方似乎早有预料,早早将主题调整为"怀念二战盟友情谊"——没有新朋友,就重温老朋友。 从新德里的视角看,这次派员决策堪称经典案例:既用防长缺席表明对边境危机的重视,又借副防长出席维系俄印军火贸易(2023年双边军贸额仍达13亿美元)。 就像印度学者调侃的:"我们左手握着莫斯科的石油折扣,右手举着华盛顿的'印太战略'手册,脚下还得踩着伊斯兰堡的红线," 印度这波操作揭示了中小国家在大国博弈中的生存智慧,不同于非黑即白的站队逻辑,莫迪政府始终在美俄之间保持动态平衡:购买俄罗斯原油时声称"这是国家利益",参加美国主导的"四方安全对话"时又强调"不针对第三方"。 这种灵活策略虽常被诟病"骑墙",实则是对现实政治的清醒认知——当世界走向多极化,小国更需要掌握"多线程外交"技能。 俄罗斯或许该重新审视"朋友"的定义,胜利日阅兵的外交遇冷,不仅是乌克兰危机的副产品,更暴露出其"能源+军火"外交模式的局限性。 当印度这样的传统伙伴都开始谨慎计算每一步,说明国际关系正在从"情感导向"转向"利益导向"。 最有趣的还是西方媒体的双标:批评印度"民主倒退"时毫不留情,看到其冷落莫斯科时却又暗暗点赞。 这恰好证明了一个真理: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没有永恒的道德标准,只有永恒的利益计算,印度这场"缺席的演出",恰是给所有国家上了一堂现实版外交课。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