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吉林大地主戴凤龄,过完60大寿。哪料,他却变卖所有家产,买了几百条枪,率全家57口人抗战。谁知,14年抗战却只剩3口人。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地区沦为日军占领之地。在这样动荡的时代背景下,戴凤龄,一个在吉林敦化地区知名的60岁大地主,却有着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情操。他从小在家庭的宽裕和父母的佛教信仰熏陶下,形成了仁慈与勇敢的性格。继承了庞大家业的他,并没有成为一个专横的地主,而是以宽容与仁爱对待手下的佃农,因此深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在1931年的冰冷秋夜,戴凤龄站在他宽敞的庭院中,望着铺满落叶的地面,心中满是对家乡未来的担忧。日军的铁蹄已经践踏过东北的大地,他深知,如果不采取行动,他的家人和乡亲将永无宁日。于是,他决定变卖所有家产,购入枪支弹药,准备组建一支抗日民兵队伍。 戴凤龄的决定得到了家族的全力支持。家中从老者到少年,每个人都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坚定和勇气。戴凤龄将自家的大院改造成临时的训练场,买来的枪支堆放在院子的一角。每天,他亲自指导家人和乡亲如何使用枪械,如何进行基本的军事训练。院子里不断回荡着枪支的声音,而夜晚则充斥着战术讨论的低语。 几周的紧张训练后,戴凤龄带领着装备粗糙但意志坚定的队伍,向日军驻扎地进发。他们的第一次战斗发生在一个寒冷的清晨,地点是敦化附近的一片松树林。戴凤龄安排狙击手隐藏在树木的高处,其他人则分散在林间草丛中,伏击即将经过的日军巡逻队。 随着第一缕晨光的透过,日军巡逻队出现在视线中。戴凤龄举起手中的望远镜,仔细观察敌人的动向,然后下达了开火的命令。枪声突然响起,日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慌乱中试图寻找掩体。戴凤龄的队伍严密的火力配置使得日军陷入了混乱,不少敌军倒在了第一轮的射击中。 尽管初战告捷,戴凤龄明白,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接下来的几个月,他们游击队在敦化、额穆、蛟河等地与日军展开了数次遭遇战。每一次战斗都是生与死的考验,戴凤龄的队伍虽然武器简陋,但凭借地形和夜色的优势,屡屡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战斗的残酷性逐渐削弱了戴凤龄队伍的人数,但他的领导下,队伍的士气始终保持高昂。在一次夜袭中,戴凤龄亲自带队潜入日军的一个小型营地。夜色中,他们悄无声息地接近敌人,然后突然发动攻击,烧毁了敌人的补给,俘虏了几名日军士兵。 随着时间的流逝,日军对戴凤龄领导的游击队的态度从轻视转为了严重的警惕与重视。这支由一个东北地主带领的民间武装力量,不再是零星的骚扰,而成了一个令他们头疼的存在。日军的指挥部开始调派更多的兵力,甚至是装甲车和重火力部队,试图一举消灭这支敢于挑战他们的队伍。 1943年的冬天,一场大雪过后,白茫茫的一片给这场残酷的战争带来了短暂的宁静。然而,这份宁静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攻势打破。黎明前的黑暗中,数百名日军士兵悄无声息地包围了戴凤龄的临时营地。他们携带了大量的武器和装备,甚至是几辆轻型坦克,这在以往的冲突中是极为罕见的。 戴凤龄被急促的警报声惊醒,他迅速穿上军装,抓起自己的步枪,走出帐篷。他看到自己的战士们已经在寒风中列队准备,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坚定和决心。他们知道,这可能是他们面对的最艰难的一战。 随着天空渐渐亮起,日军发起了猛烈的炮击。重炮的轰鸣声和连绵不绝的机枪声震撼了整个山谷,戴凤龄的队伍在猝不及防下迅速寻找掩体和还击的位置。尽管装备简陋,戴凤龄的队伍利用地形和丰富的战斗经验,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他们在树木、岩石后面设立狙击点,对试图逼近的日军进行精准射击。 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天,戴凤龄亲自指挥,不断调整战术和火力配置。他的声音在战场上回响,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然而,面对日军的重火力和人数上的绝对优势,戴凤龄的队伍终于在傍晚时分不得不选择撤退,以避免全军覆没。他们在掩护下撤出了战区,但这次战斗也使得戴凤龄的队伍损失惨重,许多战士壮烈牺牲。 随着抗日战争进入尾声,戴凤龄的队伍已所剩无几,但他仍未放弃抗战。1945年的一次战斗中,他不幸被日军俘虏。面对敌人的威胁与利诱,戴凤龄坚定不屈。日军的指挥官尝试让他投降并为日军服务,以换取优待和家族的安全。然而,戴凤龄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一不名誉的提议,他的回答是坚定而清晰的。 戴凤龄被关押在一个临时搭建的囚笼里,日军对他进行了残酷的拷打和折磨,试图让这位坚强的老战士屈服。但他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尊严和勇气,即使在最后的时刻,他也没有停止鼓舞和指导仍在抵抗的同胞们。最终,在一个清晨,戴凤龄被日军以火刑处决,他的最后一声怒吼在晨雾中回荡,成为了抗战英雄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