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一位老妇人请“汉奸”侄子吃饭,突然压低声音道“孩子,给我弄300发子弹。汉奸一瞪眼:“你要子弹干啥?”“给八路军。”汉奸啪的一拍桌子,噌的一下,站起来:“你不想活了? 1941年,在中国的抗日战争正酣之际,一个叫马宗英的农妇在莒城南关过着平凡却不平静的生活。她表面是一个普通的村妇,实则是抗日地下组织的一名情报员。这一年,马宗英接到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八路军搞到300发子弹。 此时,她的侄子王云蓬,一位自卫团的小头目,正陷在伪军的阵营中。尽管他是伪军的一份子,马宗英知道他心中还保留着对民族的忠诚,这使得她决定冒险一试,向他求助。 马宗英步履匆匆地穿过黄昏的村道,她的身影在夕阳下拉得老长,手中提着的篮子里装满了为侄子准备的烟酒和熟食,这些是她特意选购的,以表示对侄子的关心。她的心情紧张而复杂,一方面期待着重逢,一方面又充满了不安,因为她即将提出的请求可能会将两人都置于死地。 马宗英到达了王云蓬的家门前,推开了半掩的木门,门轴发出的轻微吱嘎声显得格外突兀。院子里的一切看起来都很平常,晾衣绳上挂着几件伪军制服,角落里的老狗懒洋洋地抬了抬眼皮,似乎对她的到来并不感到惊讶。 “大侄子,你在家吗?”马宗英边走边轻声呼唤。声音虽低,却带着一丝掩饰不住的紧张感。 王云蓬从屋里走出,一见是马宗英,脸上立即堆满了笑容。他快步迎上前去,热情地招呼她进屋。王云蓬的客气让马宗英心里稍感欣慰,但她知道,这种轻松的气氛不会持续太久。 进屋后,马宗英将篮子放在桌上,从中拿出带来的食物和酒。王云蓬坚持要她把东西带回去,说不应该花钱给他买这些,但马宗英坚持说这些都是她的心意。 酒过三巡,两人的话题渐渐多了起来。马宗英注意到王云蓬的神色间隐约透露出疲惫和忧虑,她知道,正是时候说出自己的请求了。 她放下酒杯,神色突然严肃了起来。四下里望了望,确认没有其他人在场,这才低声向王云蓬说道:“大侄子,我这次来,其实有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要拜托你。” 王云蓬一听到“非常重要的事情”这几个字,脸上的笑容顿时凝固,他直觉这不会是什么好话。马宗英继续说:“我需要一些子弹,300发。你能帮我弄到吗?” 这话一出,王云蓬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他急忙四周张望,生怕有人听到。他的声音突然提高:“婶子,你知道你在说什么吗?这种事情能乱说吗?这是要命的事啊!” 马宗英的表情坚定,她知道这个请求对王云蓬来说是多么的艰难和危险,但为了大局,她不得不硬着头皮说出口。她缓缓地说:“我知道这很难为你,但现在只有你能帮我了。我们都知道那些日本鬼子在做什么,我们若是坐视不管,更多的同胞会遭罪。” 王云蓬沉默了一会儿,深深地吸了口气,似乎在努力平息内心的冲突。他看着马宗英,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最终,他摇了摇头:“婶子,我得想想办法。这事儿太大,不是说做就能做的。你先回去,我会尽快给你答复。” 王云蓬坐在办公室里,翻看着手头的文件,他的心情异常复杂。作为一名地方官员,他本可以安安稳稳地度过这个乱世,但他的内心驱使他必须为这个国家做些什么。他深知,每一颗子弹,都可能改变前线的战局。这个念头让他决定利用自己的职权,做出一次大胆的尝试。 他找到了自己的上司,魏洪展。魏洪展是个精明而务实的人,对于王云蓬的提议,他虽然犹豫,但在一番权衡后,选择了默许。在一次晚宴上,王云蓬将一只精美的瓷器作为礼物送给了魏洪展,而这只瓷器里,夹带了一封详尽的计划书。晚宴结束后,魏洪展在书房里细读那封计划书,他的眉头紧锁,心中的天平逐渐倾斜。 计划开始行动。王云蓬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手段,终于在日军的物资中调拨出了一批子弹。这批子弹在一次普通的物资交换中被偷偷替换,最终藏匿在了送往马宗英馒头店的货物之中。马宗英在得知货物到达的消息后,立即行动,将这些子弹隐藏在了馒头中,馒头店的地窖成了临时的秘密仓库。 终于,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马宗英用一辆破旧的马车将这些子弹偷运出了城。马车在夜色中颠簸,马宗英紧握着车把,心中默念着顺利到达的祈愿。经过一整夜的颠簸,她终于在黎明前将这些子弹安全地交给了八路军的接头人。 战争结束后,王云蓬的事迹逐渐被人们所知,他的勇敢与牺牲让他成为了一个英雄。然而,历史的残酷面也随之而来。尽管他曾秘密帮助了抗日战争,但在战后的清算中,他因曾经的行贿行为被捕。在法庭上,王云蓬平静地面对着审判,他的心中没有悔意,只有对那些战火中逝去的生命的深深哀悼。 在他被带上刑场的那一天,天空异常晴朗,阳光照耀在他的脸上,他的眼中充满了坚定和平静。他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将结束,但他为这个国家做出的贡献,将永远留在那些记得他的人心中。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