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美国人居然掀起 “ChinaShopping” 热潮,也就是中国购物在美国火起来

美国人居然掀起 “ChinaShopping” 热潮,也就是中国购物在美国火起来了!本来想通过取消小额包裹免税政策卡中国商品的脖子,结果反而把美国人逼成了 “跨国代购”。 关税政策这一块,论谁都算不过消费者。以前 800 美元以下的包裹免税,现在不仅要交 120% 的关税,还得每件额外掏 100 美元。比如一件 18 美元的连衣裙,加上关税直接涨到 44 美元,涨幅超过 140%。 但美国人发现,与其在电商平台当冤大头,不如买张机票直接来中国扫货。洛杉矶飞上海往返机票 800 美元,买够 800 美元商品就能把机票钱 “赚” 回来,剩下的全是免税额度内的利润。有博主晒出攻略:带空箱子来中国,装满扫地机器人、汉服、数码配件再回去,省下的关税够全家在中国玩好几天。 而且,中国商品的 “刚需属性” 太强。美国最贫困地区 48% 的包裹来自中国,牙刷、袜子、玩具这些日用品,即便涨了价还是比美国本土货便宜一半以上。 就像美国零售商抱怨的,中国工厂能接小订单、包物流,美国厂家不仅价格贵 10 倍,还挑三拣四不愿合作。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宁可多花点运费,也不愿用高价买劣质替代品。 事实上,这么做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关税政策执行的有 “漏洞” 。美国海关系统根本处理不了每年 13.6 亿件包裹的征税需求,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所以有的商家把商品拆成多个包裹,每个都控制在免税额度内;有的先把货运到墨西哥中转,再以 “北美制造” 名义加价销售;还有的直接在 TikTok 直播带货,让消费者用 “先用后付” 分期避税。 这场 “ChinaShopping” 热潮,本质是市场规律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打脸。美国想用关税筑起 “防火墙”,却忘了中国商品的竞争力早就在全球产业链里扎了根。 更讽刺的是,美国消费者用脚投票的结果,反而让中国成了 “免税天堂”,义乌商贸城、深圳华强北挤满了拖着行李箱的外国游客,连酒店浴巾都要换成中国制造。 这就像当年英国用鸦片打开中国市场,如今中国商品凭实力 “反向输出”,只不过这次输的不是中国,而是那些高估了关税威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