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65年,退休大将张云逸正在家中侍弄花草,耳边突然听到急促的电话铃声。接听后只

1965年,退休大将张云逸正在家中侍弄花草,耳边突然听到急促的电话铃声。接听后只听言:“周总理有急事找您。”张云逸已经73岁,虽然年老体弱,但国家有事断然不会推辞,于是赶忙乘公车来到中南海。 深秋的中南海,风裹着金黄的银杏叶打着旋儿。张云逸下了车,拄着拐杖,脚步略显蹒跚,可眼神却透着军人特有的坚毅。他一路小跑着穿过回廊,警卫员看着这位头发花白却仍步伐匆匆的老将军,忍不住要上前搀扶,却被他笑着摆摆手:“不用扶,我还走得动!” 推开会议室的门,热气裹着烟雾扑面而来。周总理正在和几位同志讨论着什么,看到张云逸进来,快步迎上前,紧紧握住他的手:“云逸同志,辛苦你跑一趟!”张云逸看着总理熬红的双眼,心里一酸:“总理,有什么事您尽管吩咐!” 原来,当时国家正面临粮食供应紧张的难题,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粮食运输困难重重。周总理思来想去,想到了曾经在地方工作经验丰富,又擅长统筹协调的张云逸。“云逸同志,这次想请你带队去西南地区调研,看看怎么能把粮食问题解决好。”周总理拍着他的手背,“知道你身体不好,但这件事,非你莫属。” 张云逸没有半分犹豫,当场就应了下来:“总理放心,保证完成任务!”可身边的同志却犯了难,七嘴八舌地劝:“老将军,您这身子骨哪经得起长途奔波?”张云逸把拐杖重重一杵:“我这把老骨头还没散架!当年打仗比这苦多了,我都挺过来了,现在国家有难处,我怎么能躲在家里养花!” 第二天,张云逸就收拾好行李出发了。西南的山路又陡又险,吉普车在颠簸的土路上摇晃,他的腰腿疼得直冒冷汗,却一声不吭。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亲自去粮仓查看,和老乡们坐在田埂上唠嗑,了解粮食收成和运输难题。有次在一个山村里,老乡端来一碗稀粥,他喝得干干净净,抹了抹嘴说:“这粥要是能多加点米,乡亲们就不会挨饿了。” 调研期间,张云逸发着高烧仍坚持工作。随行的医生急得直跺脚,他却把退烧药一吞:“别小题大做,这点病耽误事!”在他的努力下,一份详细的调研报告很快送到了周总理手中,里面不仅指出了粮食运输的关键问题,还提出了增设中转站、改进运输工具等切实可行的建议。 当周总理握着他的手道谢时,张云逸笑着说:“只要国家好,百姓好,我这把老骨头再折腾几回也值!”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像张云逸这样的老革命家,即便脱下军装,退下岗位,心里装着的永远是国家和人民。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什么叫“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而这份赤子之心,也成了一个时代最动人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