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5月交换俘虏工作完成,150师448团8连的200多名俘虏回国,许世友上将立即下令:“连长、指导员全部送到军事法庭,他们必须要接受严惩,其余人一律转业回乡!” 1979年5月的广西友谊关口岸,潮湿的雾气笼罩着中越边境。200多名身着越军制服的中国军人列队走过界河,迷彩服上的补丁和磨破的袖口,记录着他们在异国近两个月的挣扎。人群里,有的低着头不敢看人,有的红着眼眶望着故土,只有脚步声在寂静中显得格外沉重。 消息传回部队,军营里一片哗然。战士们私下里议论纷纷,有人偷偷翻出和这些战友的合照,照片上大家还勾肩搭背地笑着;炊事班的老兵攥着围裙,嘴里念叨着“这些娃平时看着挺机灵的”。
可许世友将军的命令没有半点商量余地,他坐在指挥部里,手里的茶杯重重砸在桌上:“战场上被俘,丢的不只是个人的脸,是整个部队的士气!” 原来在那场战斗中,8连陷入重围。越军的炮火像雨点般砸下来,弹片擦着耳边飞过。有人提议突围,也有人主张固守待援。
混乱中,连长和指导员的指挥渐渐失了章法。当越军喊着“缴枪不杀”冲上来时,防线瞬间崩溃。有人扔掉枪支举起了手,200多人就这样成了俘虏。在越南的日子里,他们被关在潮湿的牢房,吃着发馊的饭菜,还要忍受敌人的羞辱。 军事法庭上,连长和指导员跪在地上痛哭流涕。“当时真的慌了神,脑子里一片空白……”他们的辩解显得苍白无力。台下坐着的老兵们扭过头去,不忍心看曾经的战友。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战士气得浑身发抖:“我们当年被美军包围,死战到底都没投降,他们怎么能这么轻易放下枪?” 而那些被要求转业的士兵,收拾行李时都默默不语。有个年轻战士把军功章塞进背包最底层,那是他刚入伍时在训练中获得的。
营房外,送行的战友们想安慰几句,却又不知道说什么好。大巴车启动时,有人突然对着天空大喊:“我不想走!我还想继续当兵!”可车轮滚滚,终究载着他们驶向不同的人生。 许世友将军的铁腕处置,在当时引发了巨大争议。有人觉得处罚太重,毕竟战场上瞬息万变,谁都可能面临绝境;也有人拍手叫好,认为军队就该有铁的纪律,只有这样才能震慑敌人、鼓舞士气。
这场风波过后,全军上下掀起了一场反思热潮,每支部队都反复演练如何在绝境中战斗,如何守住军人的尊严。而那200多名回国的战士,他们的故事,也成了一个警示,永远刻在了那段战火纷飞的历史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