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赵匡胤是柴荣嫡系中的嫡系,心腹中的心腹。为了防止张永德、李重进等人篡位,柴荣专门

赵匡胤是柴荣嫡系中的嫡系,心腹中的心腹。为了防止张永德、李重进等人篡位,柴荣专门留下赵匡胤来制衡张永德。 五代十国是个群雄逐鹿的时代,后周的柴荣,也就是周世宗,算是那会儿少有的有为君主。他上台时,国家四面楚歌,权臣张永德、李重进等人虎视眈眈,随时可能搞乱朝局。柴荣要干大事,得先收拾这些不稳定因素。可光靠自己,他手不够长,眼神不够毒。这时候,赵匡胤出现了。 赵匡胤出身武将世家,年轻时就跟着后汉混,后来投奔柴荣。他打仗有一套,做事也靠谱,很快就入了柴荣的眼。柴荣不是随便看上谁就捧谁,他挑赵匡胤,是看中了这家伙的忠诚和能力。毕竟,要对付张永德、李重进这种老狐狸,柴荣需要一个能打能扛还能信得过的人。赵匡胤就这么一步步成了柴荣的嫡系中的嫡系,心腹中的心腹。 柴荣是个有野心的皇帝,他想统一天下,重振汉唐雄风。可问题在于,他接手的摊子太烂了。后周虽然比前几个朝代强点,但内部派系林立,军队也不完全听话。张永德是禁军大将,手握重兵;李重进是地方藩镇,根基深厚。这俩人要是联手,柴荣的皇位估计都坐不稳。 为了稳住局面,柴荣开始提拔新人,赵匡胤就是其中最亮眼的一个。柴荣先是让他带兵打仗,赵匡胤没让人失望,几次战役都打得漂亮。慢慢地,他从普通将领升到了殿前都点检,成了禁军里的核心人物。这位置可不简单,相当于柴荣把自己的命交给了赵匡胤。为什么要这么信任他?因为柴荣知道,赵匡胤跟张永德、李重进不是一路人,用他来牵制那俩老家伙,再合适不过。 这招叫“以新制旧”,柴荣玩得很溜。他一方面削弱老派系的势力,一方面扶植赵匡胤这种新贵,形成权力上的平衡。张永德和李重进就算有想法,也不敢轻举妄动,毕竟赵匡胤盯着呢。柴荣的算盘打得响,可他没想到,自己这步棋埋下了多大的隐患。 柴荣的计划看着挺完美,可惜天不随人愿。公元959年,柴荣才33岁就病死了,留下个7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这下麻烦大了。一个小屁孩当皇帝,谁服气啊?张永德、李重进这些老臣心里肯定痒痒,想着是不是该轮到自己上位了。 柴荣活着的时候,赵匡胤是他的忠犬,帮他盯着那帮权臣。可柴荣一死,赵匡胤的角色就变了。他手里有兵,地位又高,小皇帝和太后根本压不住他。更要命的是,柴荣死前没来得及安排好后事,权力制衡的格局一下子崩了。赵匡胤看着这局面,心里估计也开始打鼓:是继续当忠臣,还是自己干一场大的? 这时候,外部压力也来了。北边的辽国蠢蠢欲动,后周边境告急。朝廷里乱成一锅粥,谁都想趁乱捞点好处。赵匡胤作为禁军头子,带着兵出去平乱,可谁也没想到,他这一走,就走出了个宋朝。 公元960年,赵匡胤带着军队到了陈桥驿,离京城开封不远。突然,士兵们闹起来了,说要拥立他当皇帝,还给他披上了黄袍。这事儿听着挺戏剧化,但背后没那么简单。 有人说这是赵匡胤早就计划好的,他利用柴荣给他的权力,暗中拉拢军心,等机会成熟就动手。也有人说他是被逼的,士兵自发推他上位,他不干也不行。不管真相咋样,结果是赵匡胤没费多大力就进了开封,小皇帝柴宗训被废,他自己当了皇帝,国号宋。 这事儿对柴荣来说,真是讽刺。他提拔赵匡胤是为了保住江山,结果江山还是丢了,而且丢给了自己最信任的人。赵匡胤的成功,既是柴荣策略的成果——毕竟没他提拔,赵匡胤哪有今天;也是柴荣的遗憾——他没料到自己死了,赵匡胤会翻脸这么快。 柴荣用赵匡胤制衡张永德、李重进,短期看是成功的。张永德后来被边缘化,李重进虽然不服气,但也没翻出啥大浪。可长远看,这策略有漏洞。柴荣太依赖赵匡胤了,把禁军大权都交给他,却没留个后手。一旦自己不在,赵匡胤就成了最大的变数。 赵匡胤上台后,也吸取了教训。他当皇帝没几年,就搞了个“杯酒释兵权”,把将领们的兵权都收回来,免得再出第二个自己。这说明啥?权力制衡这东西,好用是好用,但玩不好就容易把自己坑了。柴荣聪明一世,最后还是栽在这上面。